浅谈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2019-10-21于玲玲
于玲玲
[摘 要] 乡土资源的教学应用使英语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学习到语言。乡土资源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对熟悉的乡土资源可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英语课堂中出现学生自己家乡的资源,让学生倍感亲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无形中也就增加了。
关键词:乡土资源;资源整合;英语教学
乡土资源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认识本地区的乡土资源,热爱自己的家乡。《新课标》明确指出,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资源。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不仅有助于增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慧。乡土资源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不再是学习上的默默接受者,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他也可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樣的学习热情使英语课堂更富生机。
目前农村学生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2013 版,它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教材。
PEP教材以单元主题开展教学,每个单元都涉及不同的内容,以主题开展读、写、听、说活动。乡土资源要与PEP教材相结合,如果将上述中的单元进行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食物篇
Book1中的Lets eat,Book3 中What Would You Like?和Book4中的At A Farm都是关于食物的。从学生的文化摄入量来看,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素材大都是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与现状,学习英语认识了西方国家的人文知识却忘记土生土长地方的文化与历史,因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上介绍的量相当少,新版PEP教材改善了这种情况,因而,教师可利用这个锲机选取适当的乡土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认读食品单词juice、egg、 milk、 bread、 cake等,而青海的特色早餐 粉汤(powder soup)、稀饭(porridge)、牛肉面(beef noodles)等这些食物是当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主角,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中国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在青海,牛肉面、杂碎汤是大部分家庭早上早餐的主角,还有羊肠面、麦仁饭等。这些青海的特产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英语课堂中出现学生自己家乡的特产,让学生倍感亲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无形中也就增加了。三年级下册介绍水果可加入青海地区苹果梨、沙果等。
二、山水篇
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in a nature park中,教材介绍自然公园里的景物.根据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青海当地的自然景物。青海互助北山森林公园区正好包括这些景物单词,教师可以借机展示,并整合句型教学。另外,还有著名的青海湖,把当地美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学生在运用课文知识的时候也能从中学到关于家乡的相关内容。
三、天气篇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天气的,在这个单元可以穿插介绍大风和沙暴。风和沙暴每年2.4月份都会有,学生对这些也比较了解,也更加愿意去交流。也可让学生熟悉每年的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还有早晚的温差。教学单元以后可以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介绍青海不同地区和风景区的天气及温度,通过创编对话的活动提升语言通用能力和生活能力。这种穿插教学丰富英语教学模式,使单元的知识更饱满。
特别是青海的夏天天气,非常短暂,(类似于内地的春季)温度又不是很高,是高原的避暑胜地。如图5.3 所示,让学生不仅讨论天气What ‘s the weather like?还能同时用What can you wear?描述如何穿衣。
四、名人篇
五年级上册第.-单元whats he like?和六年级上册的what does he do ?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青海当地的名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名人。例如青海政治家明朝张问任、青海文学家朱向芳代表,科学家高山、宗教人士六世等;可以这些名人的照片,让学生用单元句型whats he like?描述他的样子。这些名人在学生生活中常有听闻,也是他们学习的精料,学生更愿意去开口表达,用单元句型和主要词汇描述人物。
五、节日篇
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西方国家的节日知识,这是学习外语不可或缺的一解分,只有了解了当地的节日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外国节日时,也是了解青海乡土人情的一个机会。通过文化对比,才使所学知识更具内涵。
六上第三单元中秋节的内容,在课外教师可以拓展当地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在青海的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节日和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当地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交流学习,丰厚人文底蕴。
乡土资源的教学应用使英语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学习到语言。整合乡土资源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浓厚低蕴,不再是学英语的门外汉而产生的排外心理。这些乡土资源拉着学生亲切地、真正地走进课堂,在学习并传承家乡的文化的同时进而达到学习英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