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新常规的再认识

2019-10-21殷巧娟

新智慧·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认识小学数学

殷巧娟

【摘 要】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活动,并建立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念。随着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加深,新的课堂常规也随之产生。本文将从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课堂转型的需求三个维度来重新认识课堂新常规。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常规;认识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没有常规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尽管课改让我们教师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活动,并在此之上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念。但是,随着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重新审视,常规也随之推陈出新。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们逐步尝试将原来的被动学习、以个别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定落实在课堂常规的转变上。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常规一般强调课堂纪律、坐姿、书写姿势和规范以及个人物品摆放和使用等一些外在的行为要求,对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提升的课堂常规却较少涉及。由于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本质上,数学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形成数学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在“结构教学”下,对学生的课堂新常规从表达、倾听、记录以及合作方面来阐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表达的新常规

数学表达是以数学的语言表达思维,以数学的方式表征现实问题。数学表达存在规范性、多样性以及参与性的特点。表达新常规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低年级学生能说完整、响亮的话,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中、高年级学生能有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思考过程,能综合小组的见解和想法,表达自己的学习情感和与别人分享学习经验等。在日常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两种学生状态:(1)学生习惯不发言,如:学生害怕不敢说,学生内向害羞不敢说;(2)学生思维深刻性欠缺,如:没想好就抢着说。此时,教师可能只会提醒学生要积极发言或者批评学生怎么可以随便插嘴,没有课堂纪律等,并没有深层次地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1)给足表达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并要积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考并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有理地叙述观察过程。

(2)灵活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思维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层次思考,灵活、精心设计问题和情境,为学生有话想说提供抓手,同时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机会。

(3)合理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有话要说。在眼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经常被教师束缚着,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活动内化成知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二)倾听的新常规

在小学课堂中,倾听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说者口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化成意义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只顾自己不听别人的发言,不能做到仔细倾听,一会听一会不听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专注力不够,对他人不够尊重以及自己的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倾听新常规追求的目标:能看着老师听课;能耐心地倾听同伴们的发言;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合理采纳;能倾听出他人发言中的亮点和缺点。

1.教授方法,习得倾听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先从复述别人的发言开始,个别说,同桌说,全班说,训练一段时間。接着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对别人的发言综合总结。

2.转变观念,明确倾听意义

从学生一进入小学课堂中,就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和内涵。让其明白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可以增加知识,提高本领。

(三)记录的新常规

数学课堂中记录一般是指用图表、文字、数学符号等表达思维过程。从学生一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开始就要求学会记录。刚开始,学生可能还不记录,但这不影响后续的记录。教师在讲解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以放慢脚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时的表达可以是图画式、文字式、数学符号式等多样化的表示,不作统一性要求。在随后的课堂交流时,教师给出多种范式,让学生学着模仿记录。学生学会记录就可以经历具象的抽象过程,让记录成为一种能力,提高思维品质。记录新常规追求的目标:逐步学会记录思考过程;有序地记录出思考过程;有条理、完整地记录思考过程;分类记录,整理思考过程;会用数学符号记录思考过程以及会有选择地重点进行记录。

(四)合作的新常规

课改之后,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在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基础。纵观现在课堂的合作学习,存在如下现象:“权威”替代思维,抢着发表意见,互相不服气,各归各自由活动等,这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及课堂秩序。经过大量探究、实验表明,合作新常规追求的目标:能在教师的要求下同桌合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四人小组活动并有合理的分工;能合理地完成任务;能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基于学习要求合理调整合作学习方案。这样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二、基于教师发展的需求

未来教育扑面而来,未来教育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新常规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表达、倾听、记录和合作这些课堂新常规,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处理随时、突发的生成资源。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理论,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提升敏锐的感受力、灵活的应变力、娴熟的调控力和强有力的处理能力,课堂动态资源的不断涌出让教师不断接受挑战。同时,这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终身学习,需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天课堂上出现的很多教学片段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學生的表达、合作、倾听和记录都需要教师机智地处理,如何将学生个人的生成资源变成大家可学习的资源、如何将学生的记录更好地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常规等都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

三、基于课堂转型的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以外力去塑造他、改造他,只能让他自主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人本主义强调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习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学习共同群体。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得出这样的启发,课改的核心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新常规的落实。课堂转型不仅是对课堂组织的改革,同时也必定会有课堂新常规的支撑。新的课堂常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顺应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还能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新常规中的点滴、零散的智慧与经验,鼓励我们教师探索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新常规让学生智慧地前行,同时新课堂常规在理念和操作中架构桥梁,让我们萌生了一个追求理想课堂的梦。

参考文献:

[1]王冬娟.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转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明.以文化的力量改革课堂——春江小学课堂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5.

猜你喜欢

认识小学数学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