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9-10-21杨小强
杨小强
摘 要:新课改的施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的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后将其落实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摒弃所有不能让学生得到成长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创新出可行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直观情境;课堂提问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盛行着“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这句话,所以不少教师施行的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划重点,背重点”的方式,认为只要达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的成绩就可以了,所以才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如何开展才能让学生得到素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生硬理论知识的机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倡導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施行,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正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而合作学习正是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状况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交流能力的提高,团结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时,首先,我将学生划分成了互助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思考了已学过的生物知识与能量相关的概念,再通过合作交流用概念图的形式,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并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认同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我为学生简介了林德曼研究的背景,引出了能量金字塔,使学生理解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最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设计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几乎都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可是理论知识过于直白,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难以使学生将生物知识有效吸收。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增值》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投影了象与鼠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了二者形体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否与细胞有关。然后,我出示了幻灯片,使学生了解了动植物的细胞大都在20到30微米之间。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教材中实验的设计方法及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到了实验的结果,进而带领学生分析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拥有了能够运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的能力。最后,我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了知识总结,让学生交流了在这节课中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设计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切实实现了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重视课堂提问,锻炼学生学习思维
无论何种学科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思维,而高中生物学习思维的锻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提出。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对课堂提问引起足够重视,提问时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思维度,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学习思维的锻炼,从而使学生更有动力的学习生物知识,更有效的吸收生物知识,最终绽放出精彩的高中生物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阅读了“问题探讨”这一栏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我为学生介绍了萨顿的假说,使学生了解了类比推理的思想,进而引出问题,带领学生探究了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当学生对以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为学生引入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使学生知道了什么叫做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理。最后,我通过在课件上展示选择题,及时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做了巩固,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重视课堂提问,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最终使学生将生物知识有效吸收到了心中,绽放出了精彩的高中生物课堂。
总而言之,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理念,而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就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究新的教学策略,以求达到自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玉章.新课标下高中生物“低负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探究[J].学周刊,2019(17):36.
[2]苏绍锋.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