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2019-10-21周荣江
周荣江
摘 要:新课改以来,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但是若不懂得创新教学方法,往往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下,所以教学方法也需要随时代发展之新而新,如此方能使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现实。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直观情境;现实生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下的新浪潮,但是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当付诸于行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做走在时代发展之路上的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数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合作学习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中多次重点强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多是从这一教学理念出发,所以“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思广益,让学生都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内化于心中,最终达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这一节时,首先,我在投影上展示了教材中的5个思考题,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常量和变量的认识,为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做了良好的准备。然后,我通过继续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了问题中关系式里的常量和变量,说出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之后,我带领学生回顾了思考函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体会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道理。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使学生形成了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切实达到了构建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情境能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快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很是有吸引力,对学生轻松理解数学知识也很有帮助。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加数学知识理解的更加轻松、更加深刻,从而顺利完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常见的以圆的形象的物体,并要求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圆的概念。紧接着,我为学生强调了圆的形成过程。然后,我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教材中的例题,使学生对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通过一些判断题检验了学生对圆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后,我抽查了几名学生对圆的概念的认识,为学生不理解之处进行了再次强调复述。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直观情境,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充分掌握了本节知识与技能,切实达到了顺利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性
数学提炼于现实生活中当中,最终也要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这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之一,也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实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及其解集》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等式来描述,比如我们之间的身高和体重、掰腕子时力量的大小等等。”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顺利导入了新课。然后,我通过带领学生类比等式的定义,让学生对一些式子进行了观察,指名学生说出了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之后,我通过实例问题指导学生认识了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并通过巩固训练,帮助学生熟悉了解不等式知识的技能。最后,我有针对性地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后的主动学习意识,充分提高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有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实现了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时代下的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曹学茹.让“创新”点亮数学课堂——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
[2]石维霞.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学周刊,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