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2019-10-21杨建小

西部论丛 2019年29期
关键词: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杨建小

摘 要:桐峪金矿区处于善车峪-大月坪-老乌鸦-杨砦峪成矿带的西北部,东起西岭江水岔沟,西延至桐峪西梁,北起巡子梁,南至鸡架山。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区豫西分区。矿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探明了一定的地质储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探明的地质储量早已开采殆尽,因而有必要对矿区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地质分析,确定找矿方向,节约探矿成本。不断增加公司保有储量,延长公司的服务年限。

关键词:成矿地质分析;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一、矿脉成矿地质分析

矿脉成矿作用是复杂多变的过程,受环境、地史演化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的作用,细究起来比较困难。矿山地质工作者结合矿山生产情况,对矿区开采的几条矿脉的成矿规律、矿体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工作,明确了探矿方向,充分利用坑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探矿手段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了探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探矿效果。对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主矿脉(如Q8号脉)上下盘有平行脉及隐伏(盲)矿体赋存。

(一)区域地质

陕西小秦岭金矿田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北亚带北缘与祁吕贺山字型前弧东翼部位。桐峪金矿区分布在小秦岭金矿田东北部边缘。(见图2-1)。

区域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岩系,由老到新依次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三关庙组及秦仓沟组,总厚度大于10000米。区内岩性主要为中深变质程度的各种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类,混合岩化普遍,以大月坪组最强烈,洞沟组次之,与金成矿关系也是如此,大月坪组同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区域构造较为复杂,以近东西向褶皱和南北两条区域性断裂组成基本构造格架,近南北、北东和北西向构造亦较发育。由太古界太华群地层组成的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斜横贯全区,呈东西向展布,两翼不对称,北翼缓(倾角30°-40°)、南冀陡(倾角55°-85°),且局部倒转。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使褶皱形态复杂化。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以酸性岩为主,多呈岩枝、巖株、岩基产出;中基性、碱性次之,多呈岩墙、岩脉产出。

1.嵩阳期花岗岩  2.早晋宁期伟晶花岗岩  3.晚晋宁期花岗岩  4.晚晋宁期闪长岩  5.早燕山期花岗岩  6.晚燕山期花岗岩7-11.太华群闾家峪组、观音堂组、洞沟组、枪马峪组上下段  12、13.蓟县系高山河组、熊耳组  14、15.背斜、向斜轴

1.1.1、含金构造带特征

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构造带有1200余条,密集成区出现且密集区围绕娘娘山岩体、文峪岩体、华山岩体以近等距的弧形条带状分布(见图2-2),矿田内分西、南、北、中四个矿带,以大月坪—老鸦岔—杨砦峪矿带规模最大,该带分布于小秦岭绿岩带中心地段的老鸦岔复背斜轴部中段区,它集中了小秦岭地区90%以上的大中型金矿。

含金构造带与构造的关系:区域含金构造带与区域断裂相对应,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四组,以东西向构造带含矿性最好,北东向次之。含金构造带与地层的关系(以桐峪矿区为例见表2-1)

1.1.2区域地化特征

1.太古代花岗岩  2.元古代花岗岩  3.晚燕山期花岗岩

4.矿化区界线  5.无-弱矿化带  6.强矿化带  7.东桐峪金矿

(1)、不同岩性含金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依次为:辉绿岩—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

(2)、普遍认为区域Au、Ag、Cu、Zn、Mo、Ni、As、Hg等丰度低于地壳克拉克值,变异系数均较小。

二、成矿规律

2.1 矿床地质特征

桐峪金矿区处于善车峪—大月坪—老鸦岔—杨砦峪成矿带的西北部。

桐峪矿区矿脉带(系)划分,根据石英脉(构造带)空间分布规律,结合控制其空间分布的韧性(韧-脆)剪切带空间展布规律,将公司属矿权范围内的矿脉划分为4个脉系(带)。

2.1.1北部近东西-北西西向矿脉系(带)

以Q8、Q8501、Q12-15号脉和东部Q61号脉和文峪西延的Q505、Q510号脉为代表,位于南矿带北侧分布的韧性剪切带中或其附近。

2.1.2南部近东西-北西西向矿脉系(带)

以Q194、Q195、Q63号脉和东部Q556号脉等为代表,位于南矿带南侧分布的韧性剪切带中或其附近。

2.1.3中部近东西-北西西向矿脉系(带)

以Q122及其旁侧次级脉体等为代表,位于南矿带南部与北部的中间,脉体较少,规模较小,矿化较弱。

2.1.4、北东向Q12脉系(带)

以Q12、Q161、Q185等脉为带代表,呈北东向展布。

Q8、Q12、Q8501、Q640-1、Q12-15、Q7号脉等矿脉为矿区内几条主要生产矿脉。

2.2地层及控矿构造

2.2.1地层

矿区出露太古界太华群老变质岩系,由老到新依次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三关庙组及秦仓沟组,岩层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赋矿地层主要为大月坪组,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及混合片麻岩类等。

2.2.2构造

矿区北部的渭河断裂,南部的巡马道断裂和中部的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斜(背斜轴走向100°),构成了本区以东西向为主的构造骨架,同时也控制了区内含金构造带的分布。

(1)构造带的分类

矿区内地表出露的含金构造带达33条,加上钻孔及坑道揭露累计超过50余条,按产状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四组,以近东西向为最主要含金构造,北东向次之四组(见表3-1)。

(2)构造带的特征

a.构造带以近东西向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近东西向构造带平行密集分布,呈一组宽大的断裂“束”,主要含金构造带之间间距。

b、各构造带多为压性、压扭性,产状变化不大,波状起伏不明显。

c.构造带活动具多期次。

d.部分构造带明显受“X”型剪性构造格局的控制。

e含金构造带普遍含有石英脈,石英脉体的规模强度与金矿化体成正相关关系。

2.3、岩浆岩

矿区内主要为脉岩,多沿成矿前的断裂构造贯入,极少量沿成矿后断裂构造贯入,岩脉产出多受北东、北西向裂隙控制,岩性多为花岗伟晶岩及辉绿岩等。含金石英脉与成矿前各岩脉关系不大。

2.4、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

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使得太华群岩石重熔、重结晶作用充分,矿物颗粒粗大,铁镁矿物以单独出现,形成了以普通角闪石、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组合(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后期,变质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原岩在矿物成份、结构、化学成份上进一步发生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混合岩。在混合岩化过程中一些元素被活化、迁移、重新分配。

区内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动力变质作用明显,主要形成一系列构造及构造片岩等,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场所。

区内构造带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等。其中近东西向的含金矿脉往往规模巨大,如Q8号脉,总长大约4430米,近南北向的虽然规模不大,但矿经常特富,北东向的也可见到大型脉体。在桐峪金矿区几条生产主矿脉已采空,在该区域找矿,要注意主矿脉上下盘平行脉及的隐伏(盲)矿体赋存。因为桐峪金矿区所有金矿床都受以上方向的构造控制。

三、找矿方向

由于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在矿区主矿脉上下盘有许多的平行脉及隐伏(盲)矿体, 如矿区内三分矿1016中段Q8501号脉上盘1400米范围内所揭露的矿脉QA、QB、QC、QD、QE矿脉(如图1所示),一分矿400中段Q8号脉下盘1000米范围内所揭露的Q盲1、Q盲2、Q盲3、Q盲4号矿脉(如图2所示),为潼关矿业公司增加了资源储量。因此,在该区域对主矿脉上下盘的平行脉及隐伏(盲)矿脉,应作为一个探矿方向。

参考文献

杨言辰,叶松青等,矿山地质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安徽省贵池区赖湖岭金多金属矿矿床及外围地质特征、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湘南九嶷山锡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找矿方向
山东省蓬莱市侯格庄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蓬莱市崮寺店—小雪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分析
甘肃山金矿的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
西藏铁矿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东北地区铁矿成矿特征与重点找矿方向探析
东天山板块构造与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陶勒盖银铅锌矿成因研究
对老挝平然村铜镍矿床成因类型及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