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前沿科技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2019-10-21王艺典
摘 要:前沿科技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既包含了科技自身的发展,也包含了人们对于新的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认可与否。本文围绕科学权威者与社会民众两个群体,通过分析其对于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影响,以求找寻其中的弊病,为今后的科学发展及科普工作提供助力。
关键词:科学权威者;社会民众;科技的发展;科普
所谓的前沿科技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指的便是人们对于新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接受和认可与否。在这之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除了自身研发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在这样一个环节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科学的权威者,其作为权威者自身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自闭不必说,且对于科普工作也具有极大的关联。
一、“科学权威”对社会的影响
于科技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现阶段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需要科技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科技权威的树立过程中,科学权威者是其主要的推动力量。然而当一位已经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者,在另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一种新的学说观点时,社会上对于该学的接受情况是否会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带来认可程度上的便利?
笔者认为这种便利是存在的。站在社会上面对该学说民众视角来看时,首先关注到的是该学说提出者这个人。对其资料了解后,在知晓其另一领域的成就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形成几种认识:认可角度的,一部分较为盲从这会直接将其另一领域的权威完全移接到这一新的领域。另一部分富有理智者也会认可其展现出的那种能力,以及通过对新领域的了解后的认可。否认角度的,有基于个人学术不认可带来的习惯性否认。也有对其观点的不赞同。
在上述的两个角度中因已取得的成就而获得的而评价里,认可远远多于否认。因为习惯性的否认只能是个例,故而另一领域的权威在哪新的领域里是会享受到某种便利的。如于丹,就其“心得”系列的内容来说,学术上可谓是漏洞百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于丹凭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说是同样的内容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显然是不会有人去关注推崇他对于这些国学的看法么。
另一方面学科的新晋者由于其本身并不是权威者,因此的观点在认同上也存在着困难,这种困难最具代表性的是论文发表,一些核心的期刊文献都会设置一种门槛的限制。这种门槛首先考虑的往往都是一些资历地位等和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多的联系的。虽然不设置这种门槛就会有许多的无意义的文章出现,平白增大工作的难度,但是无形中会对一些新的具有水平的观点的出现和推广增添阻碍。
因此对于科学的权威者来说,必须应当做对自己关于科技发展的言行负责,做到对知识本身负责,不要随意的利用自己科学权威者的这种身份,利用大家对于这一身份所带有的一点崇拜,出于其他的目的,去做出不利于科技发展的事情
二、当代社会民众对于科技前沿问题的态度
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外行”的入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对某一个自己专业层面并不擅长的领域进行关注,这种关注对于该领域的推广有一种启明星的作用,但是进入后如果没有知识功底,这种关注是否还有用处。
如崔永元在关注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时,曾在复旦大学就黄金大米的问题和某教授进行了一番争论。大体内容如下:
崔:您告诉我黄金大米转入了几个基因
专家:它有几个基因是转基因,中间有几个代谢酶,他还是在不断地完善……
崔:它转入了几个?在湖南实验的那个,转入了几个?
专家:它是用XX(专业问题,笔者并不知晓具体写法)代谢酶的两个基因转进去的……
崔:几个?两个么?
专家:这中间有第一代和第二代……
崔:我就问你在湖南实验是研究的那个,转入了几个,这个问题不简单么?您是老师啊,转入了几个?
这里不去评价这个问题本身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外行式的盘问却给许多人树立了一种榜样,让很多人轻视专家。这种外行式的质问,从出发点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然而外行式的关注又无法去通过某种强制力的手段去规范。因为这并不能算是完全的社会的失范。民众关注科学方面的问题有助于科学的推广。所以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让过度的关注出现,从而带来消极的影响。
解决此类问题的着重点,笔者认为应该放在社会群众对于科学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并非是对于具体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而是认识到任何科学的形成都是凝聚了无数的努力。从而明白一般的爱好者同专业的人员之间存在一种差距。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在极短的时间里去弥补这种差距,从而达到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有能力去点评一切。虽然会有极个别的人有这种天赋,但多数人都不会如此。
三、科普工作的推广
笔者认为科学的公共领域可以包括:1.一般爱好者的内心世界。2.社会同科学结合的市场。3.专业的科学前沿知识。这三个部分中,社会同科学结合的市场主要表现在科技產品的的诞生。这也往往是1和3冲突表现的地方。例如前文所提及的关于“黄金大米”的争论。
爱好者同专业人士之间存在差距,那么如何让科学实现推广从而增加人民的认同感,其关键在于科普,也就是怎么样浅显的展示出来某一科学的特点。现如今的科普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伪科普现象,这种伪科普多采用微信文章等网络载体来进行宣传错误的科学知识。这种性质的科普,不仅起不到真正科普的作用,反而会加剧民众对科学的误解,甚至在真伪科学知识产生碰撞的时候,无人去相信真正的科学。
所以说在面对科技前沿的问题时,社会成员都要先秉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态,不论是何种成就,都是凝聚了长时间的努力在其中的。而那些掌握了前沿知识的一方,也要做好科普工作。科普工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更多的人去真正的完全掌握这方面知识,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门科学。
四、结语
想要处理好前沿的科技同广大民众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那些权威者带头,做好科普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也必须要对待这些科技知识秉持敬畏的心态,也要认可该领域的权威者为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06):16-21.
[2]孙艳华.科普工作中的大众传播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欧栩华.我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5):183-184.
作者简介:
王艺典,男,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