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2019-10-21田琴
田琴
【摘 要】目的:分析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6例常年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筛前神经阻断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分析患者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取观察组患者组织样本,发现筛前神经内存在副交感神经纤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较多,可见睫状神经加入筛前神经情况,共同进入鼻腔。结论: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密切,筛前神经阻断術可治疗常年性鼻炎。
【关键词】筛前神经;常年性鼻炎;解剖学;副交感神经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57-02
前言:
常年性鼻炎属于一种变应性鼻炎,多见于青年群体,也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介质释放的异常和非感染性是该疾病的主要特点。患者临床可见鼻塞、阵发性喷嚏、清涕等症状,现有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分析认为常年性鼻炎与筛前神经存在解剖学上的关联,可作为治疗参考,我院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4-31岁,平均(23.2±2.8)岁;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5-32岁,平均(23.3±2.6)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病况,给予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嘱患者远离致敏源。观察组患者接受筛前神经阻断术治疗。通过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和病灶等信息,术中患者行半卧位,以1%利多卡因、1%地卡因表麻行局部麻醉。麻醉药物起效后开始手术,借助鼻内镜,以微波电极设备进行筛前神经、翼管神经阻断,术后常规给予护理。
1.2.2研究方法
随访了解两组治疗有效率。根据结果信息进行解剖学分析,获取患者组织样本,制作为病理切片,在组织尚具有活性的情况下,进行神经组织相关检查,了解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分析患者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治疗有效率方面,患者鼻腔功能恢复为显效,有所改善为有效,其余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构成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患者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
根据组织检查结果,发现患者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筛前神经内存在副交感神经纤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较多;可见睫状神经加入筛前神经情况,共同进入鼻腔。
3 讨论
常年性鼻炎会持续影响患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有效,这也要求进一步就常年性鼻炎进行分析,提升治疗效果。此前学者在分析中指出,常规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一般在75%左右,给予筛前神经阻断术则能提升治疗有效率10%-15%[1]。我院在研究中获取了与之类似的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4.42%。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患者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关联是影响治疗成效的基础。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筛前神经内存在副交感神经纤维,且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较多,同时发现睫状神经加入筛前神经情况。这表明,患者的神经系统会直接影响鼻内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常年性鼻炎的直接发病因素为变态反应,当致敏源与鼻粘膜接触后,患者鼻粘膜出现的一切反应,均通过神经传导行为完成,其中副交感神经作用最为突出,可导致鼻内腺体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阵发性喷嚏、清涕等症状。给予患者筛前神经阻断术,使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得到控制,从直接致病机理上实现了病情应对,治疗效果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筛前神经阻断术的术后并发症以及不可逆性副作用较多,应在术前告知患者,之后酌情应用。
综上所述,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关联密切,筛前神经阻断术可治疗常年性鼻炎,后续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予以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毅,王克.鼻内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鼻后下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