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小学科学教学
2019-10-21谢胜明
谢胜明
摘 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必须弱化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助推小学生获得科学素养。在新课改的悲剧之下,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助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发展;教学方法;实践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课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做好科学启蒙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高效率教学支持学生高效率学习。
一、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些知识都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要想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就需要以生活为本源去设计一些有趣、新颖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帮助学生们去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去思考、探索。
例如,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太阳和影子》这一部分知识,了让学生们的从下课转移到上课,实现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引入一则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一方面,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谜语还能够让的学生思维得到迅速集中,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在这一则谜语中,无形之中隐藏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借助这样的新课导入环节,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太阳和影子,让学生们知道了生活中影子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教师:“学生们,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知识呢?”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师生一起住的去研究生活中的太阳和影子,走进了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的时期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适应这个知识更新换代加速的社会。为此,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实施合作教学学习,给予学生们更多思考和展示的空間,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太阳和影子》这一部分知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们去正确认识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并能够举掌握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为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太阳的了解,我设置了一个“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的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太阳每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走在阳光下,我们就有了影子。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它一直是这个样子吗?”提问之后,我鼓励学生们各抒已见,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相关了解说一说。在这样平等、融洽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对太阳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既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不同于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自身总结归纳到。这样的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三、注重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学科的特性是实践性,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必须要有一种觉悟,能够摆脱教材和课堂的束缚,自己参与到实践之中,在观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热的传递》,为了让学生们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够掌握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即传导、对流、辐射,了解到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操作性的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棒、火柴、铁架台、凡士林等工具,来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首先,请学生们从金属棒的一端或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呢?请学生们先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认为从中间加热,热会向两边传递;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从学生们的猜想中,教师发现学生们认为热首先从加热的地方开始传递,因为加热的地方温度高,未加热的地方温度低,因而提出了最终的猜想: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为了进一步验证此结论,我鼓励学生们利用现有的材料去设计实验,来一步步验证。在亲自参与实践中,学生们借助模拟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即传热传递的“传导”,同时学生们也树立了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革理念下,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不仅仅要注意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小学生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邹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科技风,2019(27):19.
[2]缪六梅.刍议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学优化措施[J].名师在线,2018(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