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配电网缆化工程接线方式
2019-10-21郑勇
郑勇
摘 要:城市中压配电网应在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增加配电网的供电能力,适应负荷增长的需要和改善配电网的供电质量。配电网的建设在设备选型等方面应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需要,在中压配电网建设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通讯通道的建设,合理利用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排管及架空线路的路由资源。
关键词:配电网;缆化工程;接线方式
1.引言
城市中压配电网应根据变电站布点、负荷密度和城市规划小区或功能区划分,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有明确供电范围,不交叉重叠。根据分区负荷预测和负荷转供能力的需要,确定中压线路容量和网架结构。每个分区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电源供电,重要的应有两个变电站供电。分区的划分要随着新的变电站的投入和负荷密度的增长而进行调整。
2. 配电网缆化工程接线方式相关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在设备选型等方面应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需要,在中压配电网建设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通讯通道的建设,合理利用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排管及架空线路的路由资源。主干线的正常运行方式最大负荷电流控制在以下数值,当超过时考虑采取增加线路来分割负荷。一是单环网接线的馈线:最大安全运行电流的50%;二是辐射型接线的馈线:最大安全运行电流的70%;
馈线分段原则:每条主干线均应装设分段开关进行分段,按供电范围和负荷分布宜分为3至4段,每段配变容量控制在2000kVA以下或配变户数5至6个左右,A,B供电区线路0.5~1km左右装设分段开关,C供电区线路2km左右装设分段开关。电缆线路主干的连接采用开闭所或环网站作为节点,严禁采用将分支箱串接在主干线上。
10kV线路分支线超过1km或后端负荷超过1500kVA的应在分支线装设断路器或负荷开关,其它分支线可装设刀闸或跌落开关。中压配电网短路电流一般应限定在16kA及以下,最大不应超过20kA,其具体限定值应与使用设备的制造水平相适应。无功电力应分层分区、就地平衡。无功补偿应根据就地平衡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配置,可采用分散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式,无功补偿装置应能实现自动投切。补偿原则为:
一是低功率因数的配电站(室)、箱式变压器和杆上变压器应在低压侧集中安装可自动投切的电容补偿,变压器低压侧按照配变容量的20%~30%安装。
二是供电线路长、功率因数低的郊区10kV线路应安装柱上高压电容补偿,线路按照配变总容量的7%~10%安装或经计算确定。
三是有条件的应在低压配电线路安装低压线路集中补偿装置。
四十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控制装置应以电压为约束条件,根据无功功率(或无功电流)进行分组自动投切,无投切振荡,无补偿呆区,防止在低谷负荷时向系统倒送无功。
3.中性点接地方式
一是由10kV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10A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上述数值且要求在接地故障条件下继续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二是由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应不超过30A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上述数值且要求在接地故障条件下继续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或小电阻接地系统。为了缩短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后寻找故障区段的时间,在尚未实现自动化的线路(含电缆线路)宜装设故障指示器。
4.防雷和接地
一是低压中性点接地方式。低压供电系统宜采用TN-C接地型式,也可采用TT接地型式。低压线路主干线的末端和各分支线的末端,零线应重复接地。低压接户线在入户支架处,零线也应重复接地。
二是配电网的防雷。10kV及以下的配电系统中主要采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作为防雷措施,多雷区应增加防雷措施。低压架空配电线路,宜在变压器安装一组低压避雷器。10kV柱上开关设备应装设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常开联络开关的两侧均应装设避雷器。10kV由架空引接电缆的终端杆,应装设金属氧化物作为保护。变压器外壳、低压侧中性点、避雷器(有装设时)的接地端必须连在一起,通过接地引下线接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三是配电设备防雷架空绝缘导线应有防止雷击断线的措施,做好装设避雷器的常规防雷措施,采用防弧金具和放电嵌位柱式复合绝缘子等先进适用性技术。应选用氧化锌避雷器,避雷器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规程要求。
5.电缆网的主要接线模式
電缆网络的接线方式选择应结合区域的负荷水平进行,并充分考虑线路接线模式的过渡,依据负荷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接线方式。主要电缆接线模式特点分析如表4-1
结束语
城市配电网是中低压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般城市配电网的结构普遍比较混乱,根本原因是在配电网建设中,缺乏对配电网接线方式规划指导的考虑。随着国家对城市电网改造的不断投入,做好配电网规划,特别是配电网接线方式的调整和改造,使其逐步成为具有现代的、合理的、可靠的电力网络结构,才能使配电网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壮志, 吴杰康. 配电网故障区间定位的仿真磁学算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2] 唐金锐, 尹项根, 张哲等. 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技术研究综述[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