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2019-10-21梁旺南
梁旺南
摘 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奋斗的目标之一。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么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激发。因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创设生动情境、融入趣味游戏和进行科学评价三种激发兴趣的策略,并在本文中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朗读兴趣;语文教学;小学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其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朗读的自主空间。但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朗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动力。因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文章的朗读。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学生如果只是对着课本教材,单一的文字形式可能不符合他们活泼的性格,也因此让他们失去朗读的兴趣。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来为学生进行生动情境的创设,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配音。为了让教学的效果更好,教师此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具。这样一来,当学生看到色彩鲜明的画面时,他们就会产生为其配音的冲动。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开展接下来的朗读教学。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利用多媒体将文章内容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但笔者并没有为鲜明的画面配上声音,如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乌龟和青蛙时的情景都是以默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然后笔者就会将学生分成5个人的小组,分别去扮演这四个角色和旁白,进而为动画进行配音。接下来笔者就会融入竞争的因素,看哪一个小组学生的配音更具感情,更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心情,哪一个小组就能够得到笔者的奖励。在正式表演前,笔者就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充满朗读的兴趣,他们也因此会积极地研究文章内容。
二、融入趣味游戏,激发朗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卡罗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进而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學提供了思路。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他们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游戏。但为了避免学生过于沉浸在游戏中而忽略了原本的朗读内容,教师需要将游戏的内容与学生要朗读的文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开始游戏之前为学生明确游戏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一封信》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需要学生体会到露西前后的情感变化,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因而笔者就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你表演我猜”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两两为一组,一名学生需要表演文章中出现的场景,另一名学生则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将该场景朗读出来。如果后者猜测正确并且朗读得十分有感情,两人则算游戏过关;否则的话,他们则需要另选一个片段进行表演和猜测。如在表演“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这一场景时,学生就可以用手指着教室里的灯,并且叹气和摇头。这样的话,另一名学生就能够很快地猜测出来,进而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读。
三、进行科学评价,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和领悟能力,有的学生朗读起来充满感情,有的学生则还有进步的空间。此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前者加以表扬,对后者加以鼓励。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中建立起朗读的自信心,进而对朗读充满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他们还需要委婉地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例如:在每一次朗读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且点明其在朗读中出现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因为笔者对学生有着统一的标准,学生的自尊心也因此不会受到伤害。对于优点,笔者会选择用激励性的语言说出,并且对他们进行奖励。笔者这样做会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且建立起朗读的自信。对于缺点,笔者则会委婉地指出,并且说出笔者对他们的期待。如果学生在下一次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改掉这些缺点,笔者同样会给予他们奖励。这样的话,此时的学生就会产生朗读的兴趣,他们会对下一次的朗读教学活动充满期待,他们迫切地想要让笔者看到他们的改变,进而获得笔者的奖励。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们就需要重视语言教学。朗读就属于语言教学的一种形式,也因此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明白的是,不管采取怎样的朗读教学措施,其都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激发自己的朗读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朗读教学活动中去,并因此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沈迪钦.论小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激发[J].学周刊,2019(09):104.
[2]苏培英.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4):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