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变式与疑形在高三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1李永强
李永强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知识点多而繁杂。学生虽然一直在与语文打交道,但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嫌粗疏,不够精细。很多知识,学生虽说都知道,但在认知上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可见,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确实是语文老师要做好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变式;疑形
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科的知识点可以是常用成语、文化常识或者必备篇目等语料类知识,也可以是如“借代”“借喻”“宾语前置”等概念类知识,也可以是如“病句修改”“逻辑填空”“写作”等规则类知识。
笔者认为,变式与疑形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术语的有效的方法。
一、变式
变式,指的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变式思维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其要害处正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换言之,变式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分类思维、歸纳思维。分类、归纳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教师引入“变式”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知识点的概念定义,分析归纳其外延;通过分类从而将杂乱的知识条理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原来习以为常的零散的知识点居然有这么丰富的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内容。
如炼字题,学生从高一便开始与其打交道,但是学习效果依旧堪忧。教师也努力想办法将炼字题提炼成几个要点以期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最常见的是“含义+手法+效果+情感”。这样的“公式”确实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很难从纷纭的诗句中找到分析效果的切入点,有“公式”而实等于无。针对学情,笔者借助“变式”,将“效果”这一要点分解为“对象”与“目的”,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就立刻明确且清晰了。如: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要分析“遍”字的表达效果,则引导学生首先找“遍”的炼字对象,是“鹤巢”,即鹤巢在松林里到处都有;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将鹤巢写得到处都有这么普遍”的目的,学生立刻就醒悟,是为了衬托此处山居之宁静,没有外界的干扰。这样一来,作者的感情自然也就显现,即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将炼字题的“效果”这一个抽象的点分为两个具体可感的小点,学生就不再觉得“炼字效果”含糊不清,反而平时在脑海里混沌模糊的知识,一下就变得清楚明了。
二、疑形
疑形,指的是对某个概念似是而非的表达,原指棋类活动中,看似成立实际却不能成立的棋形。这类疑形会让学生形成只关注表面形式而不追求理解概念、知识的本质的思维习惯,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就是“贴标签”。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疑形训练十分有必要,疑形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术语的本质有更精准的把握,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教学,在笔者听过的公开课中,大多数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常常将判断句写成“……者,……也”这样的形式。而事实上,“‘……者,……也是判断句”这个说法就是疑形。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据此,可以明确,当“……者,……也”为判断句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这个句子由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且谓语由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整个句子不含有其它动词谓语。如: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二)这个句式必须是一个单句,即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如上述,主语是“亚父”,谓语是“范增也”,只有一套主谓结构。
基于此,笔者在讲授“‘……者,……也表示判断句”时,就有意识地运用疑形训练。如《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些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开始,受疑形影响,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三句话是判断句式。而借助疑形分析,则句式1是典型的判断句,虽然主语部分有动词“谓”,但被“所”字管辖,成为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整个主语译为“现在说的慧空禅院”,谓语也是一个名词性结构“慧褒的庐冢”,整个句子译为“现在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庐冢”。句式2中后一部分有动词谓语“名(命名)”。因而,虽然符合“……者,……也”的形式,但是由于存在着真正的动词谓语而不能被视为判断句。句式3则显然不是一个单句,而是由两个单句构成的复句,更不能成立。
三、结语
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综合性学科,语文科的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属于抽象的陈述性知识,特别又以高三复习为甚。这类陈述性知识最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将其情境化、具体化。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情境下去把握概述术语的内涵,这样的学习会更高效,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刻。
参考文献:
[1]肖锋.变式教学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1X):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