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扬州刺绣“绘画性”特征探析

2019-10-21徐畅

锦绣·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征

徐畅

摘 要:扬州刺绣的“绘画性”,是其最具鲜明的特征。扬州刺绣以针作笔,用线作墨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作品更具表现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扬州刺绣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叙述;并对当代扬州刺绣“绘画性”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简明的分析;最后,对扬州刺绣“绘画性”的进一步发展,应实行的工艺创新进行简单的说明。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阅读。

关键词:扬州刺绣;绘画性;特征

引言

“绘画性”是扬州刺绣独特的艺术展现形式与语言,尽管这一艺术形式与绘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及相应的联系,但扬州刺绣与绘画,在本质上依然是具有区别的。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导致传统刺绣的原有市场在不断的缩小,而扬州刺绣凭借自身的“绘画性”逐步向艺术性观赏绣品的道路进行发展,这为刺绣技艺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简述扬州刺绣的发展历程

扬州刺绣的发展,起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吴王刘濞借助封地广陵(今扬州市)丰富的自然条件,使当地丝织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进而为扬州刺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扬州刺绣不但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也逐步为宗教提供服务;当时的佛教信徒为表达自己的虔诚,便会选择耗时费工,且表示尊荣的刺绣工艺,绘制佛像[1]。

唐代时,由于手工业的繁盛,使刺绣行业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这时的扬州刺绣,受书画艺术的影响较深,特别是工笔花鸟画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唐代文人习惯寄情于花鸟鱼虫,而这对扬州刺绣“绘画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使扬州刺绣与书画的结合变得紧密,并逐步形成了由画师提供画稿、工匠进行绣制的发展趋势。

而宋代则是扬州刺绣“绘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时的扬州刺绣在逐步由实用性向观赏性进行转变、发展。当时的观赏性绣作,在市井民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绣作的图样与题材多以名人书画、山水阁楼,以及花卉禽鸟为主。因此,扬州刺绣在构图、纹样绘制等方面,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使扬州刺绣的“绘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书画气韵得到更为全面的展现。

明代的扬州刺绣业,在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其应用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随着刺绣材料的发展与改进,使刺绣制品的质量得到了飞速提升。而观赏类的刺绣作品,也得到了更近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的扬州刺绣色彩鲜明、题材丰富,且做工精细;同时,这一时期对扬州刺绣又有了新的理解,即“绣画合一,巧用借色、补色之巧,常融诗、画、绣于一体[2]。”而这对扬州刺绣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并为扬州刺绣的“绘画性”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扬州刺绣发展至清代,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字画观赏类的绣品的发展,皆达到鼎盛。并出现了绣铺、刺绣作坊,以及刺绣行会,对刺绣制品进行销售;并逐步形成了商品绣,而商品绣的针法较为粗犷,色彩运用也较为大胆,且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使扬州刺绣的种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充实。

二、当代扬州刺绣“绘画性”所具有的特征分析

(一)从刺绣工艺角度出发,“绘画性”属于一种再创作

扬州刺绣“绘画性”的本质,即利用刺绣艺术,对图画原作进行还原,同时,这也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由于在进行绣画前,刺绣手工艺者需要对原图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对运用何种刺绣针法进行分析与考量;而怎样进行刺绣制作,才能使原画中所展现的语言、情感等,得到最为完整的表达,使刺绣作品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可以获得的。

(二)在进行刺绣创作时,可以对图案的不足进行改进与调整

在对原画进行绣制的过程当中,对其原有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调整与修改,也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绘画作品都可以借助刺绣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因此在进行原图选择时,需格外注意。首先,需要分析原画是否可以用刺绣进行表达,刺绣是否可以将原画的意境进行更为充分的展现[3]。其次,要考虑刺绣艺术能否将自身的“绘画性”进行更为极致的发挥。绘画材料的应用,使原画中的色彩、肌理,以及晕染效果等,都展现的非常到位;但是,当利用刺绣工艺与材料则需要进行重新的考量,在进行刺绣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展现原画的效果,还需要对其不完美的表达,进行改进与调整。

(三)丝线产生的光影效果,同样是一种再创作

在對原画进行绣制的过程当中,对丝线的光影效果进行展现,也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刺绣丝线的反光效果,可以将刺绣作品与绘画作品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使刺绣对自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完美的表达。刺绣手工艺者在对丝线的光影效果进行展现时,其使针线的衔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这使针脚环环相扣,并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使刺绣丝线的光影效果达到最完美的展现。

三、为促进扬州刺绣“绘画性”的有效,应对其工艺进行创新

(一)对扬州刺绣的针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创新

扬州刺绣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在对其它的刺绣技法以及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吸收、融合与应用,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刺绣手工艺者在进行“绣画”制作时,对各类绘画的技巧进行吸收与融合,从而对刺绣针法进行创新;比如,将国画中的“擦”、“点”、“染”、“晕”等技法,素描绘画中的线条排列以及油画中的笔触技法,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创造出平行交叉针法、三角变形针法等新型且独特的刺绣针法;或是参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创造出的枫叶针法、草形针法等[4]。这些新针法的出现,不仅使扬州刺绣的创作技法得以丰富,也对刺绣的创作与艺术表现能力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扩展,进而使扬州刺绣的“绘画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体现与发展;使扬州刺绣的效果更加的形象、逼真。比如,在对草地进行绣制时,可以结合草叶针法与平行交叉针法两种针法进行绣制;而对树叶进行绣制时,可以利用三角针法与平行交叉针法,或是其它多种针法进行绣制,从而使树木繁茂的景象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对扬州刺绣的制作工序进行完善与调整

过去的扬州刺绣,在线条的绣制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即无疏密之分;这导致绣出的画面过于充实,缺少灵动感。因此,刺绣手工艺者需要对线条的疏密进行有效的改进;利用画布的底色与丝线的堆积的效果,对线条的密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绣面的薄厚程度,确定线条的粗细程度。同时,对绣制的工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过去是先利用较粗的丝线,对较实的地方进行绣制,再利用细线对相较虚的地方进行刺绣操作;而对工序进行改进后,先对细、疏的地方进行绣制,再绣制粗、密的地方。这样使绣画的线条粗细得当、布局有致,使画面整体更为自然、灵动,甚至会产生“浮雕”效果。

(三)注重对扬州刺绣的色彩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整

传统的扬州刺绣在进行着色时,惯用“从浅入深、逐步叠加”的方式;这一方式利用浅色线进行打底,再利用同色调绣线进行加深处理,之后再进行加色,这种做法耗时、耗力。而为进一步提升绣制的效率,可以对油画的创作理念进行吸收与利用,进行冷暖色调的对比着色,之后再进行调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绣画的制作效率,还可以使色彩更加的丰富与协调。比如,在对地面的光影进行处理时,过去的处理方式是,先用地面的主体颜色进行打底,之后在进行颜色加深,最后对最暗的地方进行颜色处理。而经过改进后的处理方式,则是先处理画面中颜色最暗的位置,再进行其它颜色的绣制,最后对二者之间进行过渡与处理。进而使扬州刺绣的“绘画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四)充分发挥丝线的折光原理,加强作品的丝光感

扬州刺绣在过去,只注重强调绘画效果,对刺绣效果的展现较少。这一缺陷导致传统扬州刺绣作品,远看像画,近看却极为粗糙,达不到“绘画”应有的效果。而造成这一缺憾的主要原因是,作品的丝光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刺绣手工艺者应对画面的虚实、特征,以及远近关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量,合理掌握丝线的粗细程度,以及绣线的走向,使丝线的折光效果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其原理近似平面镜的反光原理,进而使绣面的丝光效果得到更为有效的加强,使绣画的细节之处更加精细。

四、结束语

扬州刺绣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其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以及积淀,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特色与发展方式。扬州刺绣特有的“绘畫性”,借助书画的内涵与情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水写意绣,处处显示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精神内涵。同时,也为其它刺绣流派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成,赵芳.关于工艺品“仿制”绘画原作的文化反思——以扬州刺绣《雪景寒林图》为例[J].中国美术馆,2018(2).

[2]严加平,李卉,卫芳,etal.扬州刺绣中各类型套针比较[J].丝绸,2017,54(12):67-72.

[3]孙媛,严加平.扬州刺绣在现代手包中的再设计[J].轻工科技,2018(6):125-126.

[4]王若馨.庆阳香包传统刺绣图案在现代拼布设计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18).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