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10-21黄加忠
黄加忠
摘 要:鉴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紧跟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分层教学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说)。在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从“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分小组进行互帮互助”“注重数学评价的分层”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小组;评价
学生因为环境、成长经历等不同,性格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以及思维等也都千差万别,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有的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无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同学。而根据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找出学生间的差异性,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空间。
一、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给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以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目标完全掌握,在此情况下,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对教材的每个章节进行拆分和细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分层学习。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百分数”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不同,教师可制订不同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学有所得。针对学习能力不足的第三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一般性任务,引导其学习基础知识,如正确认识和书写百分数的形式;针对学习能力中上的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进阶性数学任务,如会进行百分数的一些加减计算;而针对优秀学生,可以布置开放性任务,以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如要求其会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程度的任务中,学生进行了积极参与、有效学习,最终提高了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分小组进行互帮互助
在分层教学法中还可以组织一定的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强,而有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理解。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掌握能力快的学生帮助掌握能力慢的学生,如此一来学生互相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实现彼此间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的“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提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如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相同点?两者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三四个人进行分组讨论,甚至合作制作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层次低一些的學生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或者提供制作材料,而中等生或者优秀学生可以负责总结结果等等。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更好地了解了圆柱与圆锥的一些性质,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如此不仅可以增进同学间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扩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三、注重数学评价的分层
在数学评价环节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性格特点评价学生。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即对各层学生在数学中表现出的水平、情感与态度等综合方面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评价能够使各层学生都获得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各层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相互竞争,严格要求;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要采取鼓励性的评价,给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使其能够勇于克服困难;而对于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表扬性的教学评价方针,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给予肯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成绩进步退步的学生,对于成绩退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醒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相应的帮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反思、总结与回顾。
总而言之,不管使用什么策略进行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学习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广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上途径来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玺花.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43-44.
[2]张芳.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9(3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