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2019-10-21曾洪长
曾洪长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32-02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常常会在某一瞬间出现昏迷、晕倒或意识模糊,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会影响生命安全。造成脑梗塞的原因有很多,通查与人体的心脑血管、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发作有关。对于脑梗塞来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和预防,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据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发生脑梗塞的群体一般为中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脑梗塞的发病是没有征兆的,是突发性的,一旦脑梗塞的时间较长,会导致人体出现病理性死亡,也就是常说的植物人。因此,本文主要就脑梗塞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侧重于中医治疗,希望能够为脑梗塞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下面就跟随着文章来学习和了解有关中医治疗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吧!
1 什么是脑梗塞?
脑梗塞在医学领域上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简单来说,将人体的大脑比作一个抽水机,在不断的抽取血液来维持大脑的正常运作,在内部会有成千上万的血管进行血液的循环和吸收,一旦由于生理变化而导致脑部血管堵塞,此时“抽水机”无法吸取到足够的血液,其血液供应出现故障,便不能进行正常的运作状态,大脑此时会出现短暂性缺氧、缺血,众所周知,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或组织都是靠血液来维持的,当脑体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内部的脑体组织便会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安全。
2 造成脑梗塞的原因有哪些?
据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在对患有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对造成脑梗塞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造成脑梗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人体血液的流动有关,还会受到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2.1 动脉硬化症
人体的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和动脉进行流动的,因此,当动脉血管壁出现损坏或硬化时,极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在此基础上,随着时间增长便会逐渐形成血栓。
2.2 心源性脑血栓
患有房颤的患者很容易形成血栓,在形成血栓后如果随着血液流动到脑部组织中,便会将脑部血管造成堵塞,引发脑梗塞。
2.3 免疫反应
人体的免疫细胞时刻在与病毒和癌细胞进行斗争,当发生免疫反应时受到影响,出现异常,便会引起动脉出现炎症,引起脑梗塞。
2.4 客观因素
受到病毒的感染,导致动脉血管发炎,引发脑梗塞。
2.5 血液疾病
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易发生血栓。
2.6 先天发育异常
如肌纤维发育不良。
2.7 血管内膜损伤、
破裂使血液进入血管壁而形成狭窄。
2.8 其他
药物、肿瘤、脂肪栓子、气体栓子等。
3 脑梗塞患者会有哪些症状反应?
3.1 困倦与嗜睡:困倦与嗜睡其实是脑梗塞的症状表现之一,许多家庭成员往往会忽视患者作息时间的变化,当患者出现嗜睡时,应当注意是不是脑梗塞。当人体细胞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便会出现嗜睡。对于呼吸中枢系统来说,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极易加重脑动脉硬化,此时人体动脉血管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出现收缩。
动脉管道也会越来越窄。对于缺血性脑梗塞患者来说,绝大部分人群都会在发病前期处于嗜睡的状态。
3.2 语言与精神改变:患有脑梗塞的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首先会在身体机能上出现功能性丧失。例如:患者在吃饭时,会突然眼前发黑,失去知觉,碗筷都拿不住,需要旁人搀扶才能移动。口鼻歪斜、语言功能丧失,随着时间的增长,感官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医生或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都没有任何反应。
3.3 短暂性视力障碍:脑梗塞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视觉功能会有所丧失,会出现看不清楚事物,或短暂性失明,这种现象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你,一般晃过一下就恢复了。如果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引起注意,这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并咨询专业的医生,以防出现脑梗塞。
3.4 头晕头痛: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早期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或头晕、眼花,随着病情的加重,头痛或头晕的症状会越来越明显,還会有恶心、呕吐反应。
4 如何采取中医来进行脑梗塞的治疗?
4.1 药物治疗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风痰上扰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量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化痰通腑;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4.2 针灸治疗
体针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头针
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视觉区
操作:沿皮刺入 0.5~1 寸,频频捻针,留针 30min,
每日 1 次或隔日 1 次。
耳针
取穴:皮质下、脑、肝、心、降压沟。
操作:针刺选用 0.5 寸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 30~60min;也可选用王不留行或磁石,用胶布贴穴位,一般 3―5 天更换 1 次,10 次为 1 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