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学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9-10-21关颖
关颖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文章从四方面探究了如何利用小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包括多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中的求异性;延展训练培养学生思维中的广阔性;赏识教育培养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转化教育培养学生思维中的联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更要注重对其发散思维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从四个角度论述如何通过小学数学阅读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发散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对已有的信息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充分發挥个人想象力,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探索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从一个固有思维起点出发,向四周辐射思考,结合多领域的知识,通过大胆设想,进而探寻问题的不同思维方法和解决途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人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密切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知识创新的精髓所在。
发散性思维主要包括四个典型特征:
1.流畅性
即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思维活动敏捷,反应迅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多角度的设想,给出较多的解决方案。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为探索问题解决的较多可能性提供了基础。
2.灵活性
即从多角度、多方向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思维过程中要打破人脑固有的思维模式,广泛融合相关领域的知识,使发散思维向着不同层次和方向扩展,实现知识的跨域转化和触类旁通。
3.独创性
即人们在发散思维过程中另辟蹊径,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境界,是思维创新的核心。
4.多感官性
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提高发散思维的有效性。
二、利用小学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策略
1.多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中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和定向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点,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思维的求异性。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特质,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四则运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加与减、乘与除、加与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在面对诸如“16×()=162”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题目进行解读。一方面,“16×()=162”是一个乘法算式,乘法和除法存在关联性,求解的答案就是“162÷16”的结果。另一方面,乘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累积,题目可以解读为多少个16相加等于162,也就是有多少个16合在一起恰好等于162,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解题,也会列出“162÷16”的算式。这样多角度的阅读,既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2.延展训练培养学生思维中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也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将数学和生活相关联,从数学中寻找生活的痕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有关于数学的内容。比如,“已知小明的母亲比小明大26岁,三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倍,那么小明今年多少岁?”其实这是一道可以用方程进行简单求解的题目,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到方程的概念,那么就必须在题目上下功夫,寻求解题的突破点。“小明的母亲比小明大26岁”,这个年龄差是在任何时候都成立的,即三年前小明是13岁,妈妈是39岁,那么三年后小明的年龄也就可以求解了。学生在阅读这个题目时,必须从题目中挖掘有效信息,即“年龄差在任何时候都成立”,而这个观点,只能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感悟。
3.赏识教育培养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
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灵感的“火花”,这个时候教师要对这种灵感采取有效的保护,以引导、赏识的方式给予其一定程度的肯定,培养学生思维当中的创造性。比如,“某工厂为了赶制一份订单,计划每天生产80个玩具,预计9天可以完成。但是因为客户需求发生变动,希望提前三天交货,那么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工人们每天需要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玩具?”本质上这是一道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的问题,很多学生可以从已知、求解当中读出这一层意思,列出“(80×9)÷(9-3)-80”的算式。但是也有学生根据题目,解读出这样的信息:“既然要缩短工期,意味着原计划最后三天生产的玩具,必须挪到前面六天完成。如果按照原计划生产,那么最后三天可以生产出‘80×3=240个玩具,如果要将这些玩具挪到前面六天进行生产,很明显每天需要多出‘240÷6的数量。”毫无疑问,针对这种思维的发散,教师必须予以鼓励,甚至可以围绕类似的解题思路,引入相关的几组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4.转化教育培养学生思维中的联想性
作为发散思维的显著特征,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通过转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提高其思考问题的深度。比如,“已知一个装订小组需要装订3630本书,目前4个小时已经装订了360本,那么按照这个进度完成全部的书本装订,还需要多长时间?”首先,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可发现,这是一道围绕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的题目,并且根据已知条件可列出一组数据表,其次,学生根据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书本,可得出两种求解思路。一是根据已知的工作量,求解未知的工作量,根据效率求出未知的时间,即“(3630-360)÷(360÷4)”;二是利用总量和效率,求解完成全部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利用总时间减掉已经花费的时间,即“3630÷(360÷4)-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阅读题目,充分展开联想,进而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思路进行比较,进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品质,让学生在积极钻研、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璐.探究小学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作者[A]..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3.
[2]杨桂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79.
[3]顾正亚.浅析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技巧[J].数学教学通讯,2016(19):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