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析
2019-10-21郝敏建
郝敏建
摘 要:新课改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构建高效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和共同心愿。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树立对高效教学执着追求的理念,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自主的、灵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及相关语言点,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并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的调整优化,以最大限度地迎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语文课堂。
一、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以感性内容为主,仅凭教师口头讲授难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而信息技术凭借自身强大的影音功能,日益成为了广大教师的首选教学辅助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片展现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接下来,在向学生讲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过程中,笔者按照文章的记叙顺序,依次为学生展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场景作对比。如此,通过借助图片再现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直观感受了黄山奇石中奇之所在,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课堂角色扮演,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文本内容及相关语言点的讲授和灌输。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妨基于角色扮演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建构,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得以更深层次地体会文章的内在情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生读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分配角色,其中有老虎、狐狸、野猪、小鹿、兔子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发挥合理想象,运用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的形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生动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有的小组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此外,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笔者还为学生分发了在课堂制作的动物头饰,并对扮演每个角色的学生分别予以了一定的指导和点拨,以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文本情境之中。如此,通过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而且还增进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故事的寓意。
三、加强具体方法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能力
实际上,课外阅读就是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尤其需要一定的能力与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支撑和前提。因此,为使课外阅读更富成效,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读中有所思、所得和所获,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之余,适时向其渗透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升华学生的阅读感悟。
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需要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具体包括:(1)速读法,即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利用最短的时间知晓文章大意。在教授学生这一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笔者着重培养了学生阅读中不发音、不辨读的习惯,以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精读法,即對全文或全书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细致阅读。通过精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情韵,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者的写作情感产生共鸣。(3)摘录批注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运用摘录批注法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及时反思教学行为,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从而促进高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参考文献:
[1]葛剑.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0(03):31.
[2]蔡志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