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2019-10-21闫婷
闫婷
1 前言
“通识教育”由美国学者怕卡悠提出,基于“贯通之意”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前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是非专门全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又称普及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专业课课程教育存在密切的配合。如果说专业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学生特定职业的训练,通识课程其目标是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透过知识的综合性拓宽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透过知识的博深性,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受众面广,应用型强,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目的不谋而合,旨在培养学生在当前形势下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取完善的人格。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特点是培养面向特定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能够发挥其基础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专业的深与通识教育的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强调学生面向社会时专业技能的培养,侧重学生的就业与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课程中的一门,在开设上存在如下问题:
2.1 学生基础不等,课程受重视程度低
计算機基础课程面向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分布广泛,且由于学生入学前的教育背景,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各不相同,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层次性的划分,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带了困难。同样的大纲,同样的授课方法,导致课堂上基础好的同学,已经掌握,而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跟不上,明显的两极分化。其次由于学生所在学院大力抓学生的专业能力,侧重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该类通识课的认识不足,出现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堂时间去参加专业比赛的现象,上课迟到,随意请假的情况屡见不鲜,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难度。“重专业,轻通识”上课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失去了课程本身开设的意义。
2.2 教学模式有待更新,学生兴趣低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普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做的层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当前很多学校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但是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难免进行一讲到底,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新鲜感,丧失兴趣,导致学生仅学到了表面知识,缺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2.3 教学内容陈旧,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由于时代发展迅速,课本知识的变更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很多内容的更新比较滞后,现已经淘汰的知识仍然存在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既占用了上课时间,又未起到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作用,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同由于计算机基础课面向学生的专业不同,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的划分,面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同,同样的授课内容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学生感觉不实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未让学生体会到对自身专业的帮助,孤立的学习降低了其实用性,不能适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3 “计算机基础”通识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多样化
除了日常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借助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学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学习知识,构建起“自主学习+实战练习+小组讨论+课堂答疑”的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课前练习测验,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情况,建立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下发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学生在实战练习和小组讨论中掌握目标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在启发教学法中,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仔细推敲确定难度值,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不会难倒大部分学生,又要保证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学生的思考,基于当前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启发式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获取合理的解答,在此过程中能力获得提升。
3.2 教学支撑——网络教学平台
基于现有的教学平台,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建立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习体系及其网络支撑。在该平台的练习模块、建立针对性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题,形成成体系、可重复利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可随时登陆该平台,进行各学习模块的练习,提升知识的掌握程度。平台内容的建设以班级为单位,知识点为模块,实现学中有练,练中有学。教师根据学生该平台的各模块练习成绩,对于失分点进行集中讲解,提升教学效果。
3.3 教学内容—专业渗透式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等级考试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在保留office三大模块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讲解内容的新增,同时勇于去除与时代脱轨的内容,比如磁盘的构造,增加专业特色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侧重有所不同。例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重点介绍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侧重介绍WORD的排版设计,对于艺术类学生可在教学中增加多媒体模块的讲授,让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
3.4 教学考核—结合美育教育,评价多样化
因为计算基础重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多元化,改变主要依靠考试进行考核的弊端。为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除平时成绩外,加强过程考核,将学生实训活动,课后作品等内容加入到考核体系中。同时将美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将其成果纳入评价指标。例如针对PPT的练习,可基于时下热点时事新闻,学生将感想用PPT呈现,既起到了练习的作用,又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对于word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用小报的形式呈现大学规划,学以致用。除此外对于学生的作品可建立作业库,优秀作品作为加分项,由学生进行展示,讲解,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良好情操有重要意义。
4 总结
本文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其改革方向展开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四点改革内容,为该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