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十九大精神有效载体及长效机制
2019-10-21孙倩王雪
孙倩 王雪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课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主旋律社团活动,运用互联网+新渠道等方面探究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
1 本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十九大精神的关注现状
2018年10月,就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思想认知状况在本校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21份,主要以本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认知情况,对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研究,科学谋划下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1.1 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度、关注度比较高
调查显示:表示知道十九大的大学生高达98.16% ,表示不知道十九大的大学生仅1.84%。并且,大学生对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比较了解。有38.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知晓十九大精神的内涵,有41.3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知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1.2 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缺乏深刻性:一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实质内涵不太清楚;二是对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重大论断提出的原因缺乏认识。调查显示,约有 36.28%的大学生对新时代的具体内容不太熟悉,有2.23%的大学生对新时代的具体内容完全不了解。此外,有56.1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原因,有2.13%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原因。
1.3 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调查表明,大学生了解途径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手机(87.2%)、课程(59.4%)、电视(37.4%)和同学(26.3%)。手机是大学生了解十九大精神的首要渠道。受大学生欢迎的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主要途径依次为课堂讲授、视频图片、网络在线和参观学习等。大学生希望借助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和熟悉十九大精神的愿望比较强烈。
2 探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2.1 理论学习根基不牢,认知程度有待提升
部分学生对十九大精神了解程度不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有所欠缺。调查显示,经常读、偶尔读以及没有读除日常教科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10.6%、85.4%。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只通过思政课教科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根基不够牢固,难以正确认识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2.2 复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学习形式和休闲娱乐方式。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发布更加便捷,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其中一些低俗文化的传播冲击着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作用。此外,国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借网络渗透宣传国内的负面新闻,把极个别负面案例通过网络手段不断扩大,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2.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要坚定不移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使之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
3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探析
3.1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校园宣扬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不可替代。但当前,思政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大学生接受度和受欢迎程度不高,甚至逃课现象频发。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十九大精神真正“进课堂”“入脑入心”,不断提高思政理论课质量。通过案例分析、时事解读等方式,深入研究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等,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创新教学形式,注重课堂双向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大学生时代感使命感。
3.2 发掘多元化培养模式,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十九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学生党员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学生党员与时俱进的有力抓手,是基层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第一,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专题教育、讲座报告等,引导大学生将十九大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修养。第二,注重强化思想引领,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等。利用迎新、入学教育、考前教育、主题班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出诚信倡议书,与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将“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落到实处。第三,开拓实践育人,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十九大精神真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专业实习见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成立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引导学生走进基层,服务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志愿服务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提升素养,增强党性。开辟校外红色实践基地,丰富第二课堂形式,在参观红色基地的同时,真实感受,交流心得,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
3.3 开展主旋律社团活动,发挥社团等其他学生组织的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学校其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自觉性更强,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引导社团开展弘扬主旋律的活动,有重点地培育理论学习型社团,经常性开展日常理论学习交流活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要创新驱动发展,紧跟时尚热点,争做时代弄潮儿,扩大演讲辩论等互动式体验吸引会员参与面,提高活动实效性,实现理论武装对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3.4 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新渠道新阵地作用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运用新媒体便捷优势,守好互联网+阵地,既可以弘扬十九大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又是贴近学生,迎合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需要。依托校园网、微信QQ群、微博、移动终端等平台,适当开展正能量文化活动,创新“互联网+学习”方式,使十九大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学生心中脑中,使十九大精神在学校网络文化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形式活泼、关注度高的相关理论知识竞赛等,增加思想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