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探讨
2019-10-21黄永琼
黄永琼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育人意识淡薄、学术道德式微、师德意识缺失等问题,本文从强化学习提高素养、开展师德宣传和实践活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提高待遇增强获得感等方面提出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讲师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师德。《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学记》云:“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 这句话阐明了修已是治人的前提。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欲以己之仁、礼学说推行各国,让当时已经礼崩乐坏的社会得到最好的改变。他的众弟子一路陪伴前行,正是因为孔子的美好师德。孔子自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道不仅仅包含了好学、忠恕,亦包含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步履,孔子的“正身”是由里到外的一以贯之的,此为“师德之本”。所以颜渊才会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如何才能成为“人之模范”?德是其中首要条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要“传道”,教师自己必须要先有“道”。可见,讲师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并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的素质的第一标准就是师德师风建设,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2 目前高职院校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育人意識淡薄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校,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在这样的导向下,一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追求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予重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育人是党政管理部门、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自己只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工作即可,其它的一概不理。
2.2 学术道德式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行为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如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进被曝科研成果造假,2009年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炮制70篇论文事件曝光,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武新玉副教授被举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抄袭,2017年厦门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蔡建春被举报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等等。这些频频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震惊了学术界和社会,破坏了学术公平的原则,扰乱了学术界的秩序,影响了科研的创新发展,挑战着社会道德的底线,同时也严重损坏了高校的社会公信力,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2.3 师德意识缺失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先进模范,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认真执教,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看到,也有的教师仅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站在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职业,对教师这个职业应具备的责任和使命认识不足,对自身要求不高,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职称、争荣誉或社会兼职上,一味追求经济收入,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敷衍了事,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术水平不前。甚至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在课堂上宣泄,放大社会的黑暗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错误的引导。
3 新时代高职院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3.1 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对学生起着示范性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某一方面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从教师个人的层面而言,必须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从学校层面而言,应构建完善的师德培养教育体系,落实教师导师体制和传帮带体制,健全教师发展培训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2 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宣传和实践活动,营造重师德的良好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好校园广播、网络、电视、宣传板报、校园出版物、雕塑等渠道,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模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营造出浓厚的氛围;二是要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挖掘学校的师德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等,使学校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环境。
3.3 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
首先是严把准入关。在人才引进时,应把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放在首位,在源头上把好第一关;其次是把师德考核内容纳入干部选拔、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考核指标,对具备崇高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保障他们在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用和评优评先中的优先地位,反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再次是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学术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等各方力量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检查教师的课堂表现、教学评价、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来了解师德表现,建立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组织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罚,对师德表现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发挥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
3.4 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获得感。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等特点。但是,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同样具有子女、父母等多种身份,同样面临赡养父母、子女上学、购房等种种生活压力。所以一味要求教师奉献,而忽视教师的物质报酬和经济利益,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应尽量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乐于从教,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源源不断断的人才支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高等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从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入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梧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