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10-21唐银华
唐银华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困难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高度关注。结合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其往往表现在多个角度,同时也受到了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较好解决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必然需要有目的地采取相应对策,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较为理想的条件和环境,最终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
结合现阶段我国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而言,主要涉及到了去学校任教以及其它方向就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两个主要就业方向上,往往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就业局限性,难以形成较为理想的就业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校执教方面的困难
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去学校或者是其它相关教育机构执教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就业渠道,也是最为主流的就业渠道,颇为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近年来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学校以及其它教育机构任教时,往往会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障碍和干扰因素,比如从中等师范学校等相对好一点的学校方面来看,一般本科毕业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很难进入其中,面临着学历障碍,受到了相应学校政策的限制,相对而言,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机会更大一些,影响了本科毕业生在该渠道上的就业机会。
另外,从中小学执教方面的就业方面来看,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障碍和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专业不对口”这一限制条件而言,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没有对口的学科任教,相对于其它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较为明显的竞争劣势。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而言,其往往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具备教育学背景,还需要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对于自身任教学科具备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如此才能够较好保障在自身教学岗位上提供相应发展机会。
从当前社会中各个教育机构的发展中来看,虽然目前教育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压力同样也越来越大,看似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多的机会,但是同样也导致各个教育机构对于应聘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在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碰壁问题,难以形成较为理想的就业效果,甚至还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内频繁跳槽现象,影响着毕业生就业。
1.2 跨专业就业困难
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而言,跨专业就业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趋势,并且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认同,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选择。但是对于当前教育学专業的毕业生而言,在跨专业就业方面并不具备较为理想的优势,在高校教育学专业相关学习中没有能够较好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往往跨专业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冲动性特点,难以持久。比如在一些新兴行业中,虽然存在着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要求同样也比较苛刻,如此也就必然容易导致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另外,对于一些跨专业创业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同样也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和不足,失败率往往比较高。
2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结合当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而言,为了较好解决这一困境,必然需要首先分析明确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而才能够明确优化方向。下面简要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学毕业生自身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2.1 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而言,首先和国家政策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相对滞后,难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如从教育学专业招生计划设置上来看,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扩招越来越突出,教育学专业的规模同样也越来越大,毕业生近年来更是越来越高,如此也就必然容易导致相应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增加,形成就业困境。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没有针对该类问题进行有效限制和调整,导致越来越多的教育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往往即使自身掌握了教育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用武之地,被迫“毕业即转行”,就业困境越发凸显。
另外,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中师院校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这也就同样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导致其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出路被切断现象。
2.2 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当前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教学层面来看,因为相关教学机制不合理,教育教学方式不当,难以形成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同样也会对于未来高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较为明显的限制和影响。从整体教育教学效果上来看,当前很多高校在教育学专业教学中依然仅仅关注于相关教育学理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求相应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对于教育学专业比较熟悉,清晰认知“教育”自身;但是对于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却缺乏必要的课程设置,无法对于教育学专业学生形成较为理想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就业竞争力不强。
从当前教育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来看,往往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离现实问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如此也就很难体现出较强的实际教学效益,导致很多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后,发现自身所学的知识难以得到有效应用,和自身工作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形成同样也和教育学专业自身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更新不及时有关,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方面,很多教育学专业教师往往过度关注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探讨,不注重结合实践教学要求,影响着学生培养效果。
2.3 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对于当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必然还和毕业生自身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毕业生自身缺乏理性思考,不注重自身职业规划,在大学求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被动态度,表现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能够清晰意识到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就业渠道,进而也就必然无法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自身,容易在多个方面产生较为严重的自我限制。当前依然存在较多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不清晰,认为只要不到毕业就可以高枕无忧,过度乐观看待就业趋势,最终致使自身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孤立无援。
另外,当前还存在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在就业方面过于挑剔,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和岗位,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支教或者是乡镇学校的执教不够看重,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工作岗位,最终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就业困境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解决对策
在未来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优化工作开展中,为了更好提升其就业效果,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于上述多个方面原因的有效应对,具体对策如下:
3.1 优化国家教育政策
針对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优化管控必然需要重点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进行有效引导,避免在宏观层面产生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这种国家教育政策的改进,应该重点围绕着招生工作进行优化把关,确保各个教育院校能够在扩招中形成较为明确的限制,避免随意扩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招收比例,进而影响到后续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重点围绕着教育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进行有效分析判断,进而有效引导相关教育学专业招生数量。
3.2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在未来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中,促使相应教育学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必要条件,这也就需要高校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变,不断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未来高校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关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使相应专业毕业生能够具备相适应的就业能力,可以在后续执教或者是其它相关岗位上体现更强胜任力。另外,在未来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生培养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同样也应该作为比较核心的重要目标和对象,逐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职业定向,进而更好适应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3.3 提高毕业生自身能力
对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而言,必然还需要关注于毕业生群体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育学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进而才能够更好提升自身社会就业适应能力。基于此,教育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着未来就业倾向,把握好自身需要学习的相关技能以及知识点,进而也就可以有效加大自身学习力度,注重增加自身实践机会,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