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漫谈:人生唯有读书好

2019-10-21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化蝶木心胡适

张勤坚

每到七月高考放榜,清华校长任勇先生就会给新生送书,他今年推荐的是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任校长希望清华学子“在回顾数千年历史的过程中深切感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我颇为认同,便想从个人的角度再谈谈读书。

关于读书读什么,我曾说,喜欢就好,其他不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读得少,所以才不敢荐。从个人经验来看,若是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兴趣入手,或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任校长除了给新生送书,还给毕业生荐书,其中就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因学校有关于“儿童哲学课”的项目研究,因此也会逼迫自己看一些哲学书,可惜一直找不到让哲学变得“更有趣味”的方法。看来,关于如何阅读,确实还有必要做个总结。

理想中的学者,是既能博大,又能精深。胡适先生在1915年2月3日的日记中说:“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日广大(博),一日高深(精),两者须相辅相行。余失之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胡适1891年12月17日生辰,博览群书时24岁,而后,先生用了整整47年求其学问之“精”(胡先生卒于1962年2月24日)。由此可知,无论是求博还是求精,都需穷尽毕生精力(要有毅力),这是读书的第一关键。

同时,读书更要讲方法。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要透过书页看到其“骨骼”和“血肉”,若不讲方式方法只是一味地浏览和记忆,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了。

读书,更是一个渐积渐厚的过程。数的堆叠需要时间去积累,量的质变更离不开时间的自然陈化。读书,就一定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王国维评《红楼梦》“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是中国无悲剧论的始作俑者,从形式上看,中国悲剧的收尾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不是“升仙”,便是“化蝶”。其实,我认为,《梁祝》“化蝶”的结局是一种“无奈的将就”,人间若留存身处,何必化蝶比翼飞。大悲或是大喜,怎抵得上“悲欣交集”,這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悲剧色彩。

当然,读书还是有喜欢和不喜欢。前几年木心大热,起初并不以为然,直到见木心评价《红楼梦》诗“如水草”,言其“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大赞!于是便重新从头至尾细看其《文学回忆录》。

读书,是一件辛苦事;读书,又绝对是一件快乐事。

那么,读书之乐到底乐何如呢?有宋代翁森《四时读书乐》诗为证:春读“绿满窗前草不除”,夏读“瑶琴一曲来薰风”,秋读“起弄明月霜天高”,冬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或许正是有了这种四时皆是读书时的闲雅,才能让人真正直达“人生唯有读书好”的境界。

猜你喜欢

化蝶木心胡适
蝶语
月夜情思
张岪与木心
那个写从前慢的木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侃妙试胡适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蝴蝶和树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今夜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