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2019-10-21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9年8期
关键词:差生评价教育

叶存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古训、俗语,都昭示着面对“未来已来”我们该提前思考点什么、谋划点什么,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巨大变化。歌德说:“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何处,而是你将走向何方。”如果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不清楚自己该“走向何方”,很可能就会迷失在眼前的“泥潭”中。不明未来,就会失去未来。

这两年有很多预测未来的文章,指向比较久远,立意比较高远。我不是未来学家,无法预测久远的将来,也不喜欢做那种指向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预测。在人类行将跨入21世纪的前几年,经常能看到报刊上发表诸如《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一类的文章。每每看到这样的标题,我就纳闷,21世纪,100年!能预测吗?看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觉得这样的时间指向是很合适的,距离2035,16年而已。一个国家,16年的前瞻无论如何都是必需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对未来十几年教育可能的变化大胆地谈点自己的期待。

先从大的方面说起:

今天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您可以看到这些领域正在发生的标志性事件:

交通:无人驾驶汽车

医疗:智能诊断和智能治疗

文艺:机器人写诗、绘画

竞技:阿尔法狗大胜韩国九段李世石

社会:首例机器人公民“索菲亚”横空出世

金融:无人银行,员工“小龙人”入职

再说到我们的教育,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描绘了“未来学校”的特征:

——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基于以上的宏观 “背景”,我试图理解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1.教育本质不变。那就是“立德树人”。德行于人是第一位的,是不可或缺的。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也不能变。

2.教师职业不死。从当年美籍学者伊凡·伊里奇的“学校消亡论”,到现在不时出现的“教师职业将被机器人替代”的说法,的确可以唤醒教师的危机意识。但是,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机器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未来不适应变化的教师个体可能会被淘汰,但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

3.情感交流不淡。学校、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一个“生命场”,在这里,需要人文精神,需要师生情感的沟通,我们通常说“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机器所难以胜任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跟学生心灵相互交往”的时候说:清晨,在校园里一棵苹果树下,我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我帮助这孩子随时拨正他思路的航向,终于,他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跟儿童在一起思考的这种时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我向你们担保,年轻的朋友,正是在这种时刻,儿童的信任才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我跟他一起解除了他的苦恼,他就绝不会欺骗我。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但不会减弱,而且只会加强。

4.组织能力不减。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的前提,没有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组织形态,任何教学都难以保证质量。而这也需要教师来进行,它甚至是未来教师的一项“新基本功”。

未来教育有“不变”,但更有“变”:

1.教育理念要变。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念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只要认认真真上课,兢兢业业补课,把分数、升学率提上去了,就是一个好老师。未来教育将会凸显思想理念的重要,一个没有理念的教师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师。比如,教育要真正践行“二全”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像现在这样置1/3甚至2/3的学生于不顾,让“差生”“陪太子读书”,甚至让“差生”多交钱,然后用这些钱“买”尖子生,是不道德的。那个时候的教育尊重差异,真正体现“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教师还要“学会等待”,让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如期开放,而不是要求它们都一律开在春天里。

2.教学内容要变。现在的教学样态是学生一门课一本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就像近代陈鹤琴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生“被六寸高八寸阔的书本挡住了全部视野”,至于书本世界后面的现实世界,儿童根本就无暇顾及。我们知道,所有教科书呈现的都是“昨天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昨天的知识”何以能够培养“明天的人才”?所以,按照“教无界,学无限”的思想,要打破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联通,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一句话,由“过去以教材为世界”变化为“未来以世界为教材”。

3.组织形态要变。现在是“大班额、齐步走”。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齐步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想留级都不行;从而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差生”越学越跟不上,9年下来、12年下来,自尊、自信荡然无存。未来的教育将会凸显个性化,实现私人定制,每个学生一张课表。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而不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今天的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少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即使是几十个学生坐在一起,事实上学生个体仍是很“孤独”的。未来的课堂形态应该是“互动空间”,师生围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深入、频繁的互动交流。

4.教学手段要变。现在名之曰“多媒体教学”,可是你细看一下,是真的“多媒体”吗?恐怕只是“单媒体”,说白了就是将原来的板书打到投影上,如此而已。未来的教学应该实现真正的多媒体,充分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即时化、可视化、情境化、互联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建构、提取和应用。

5.教学评价要变。现在的评价基本上是单一的,就是看考分;尽管有关人士一直呼吁要引进综合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陈疾。但是在信用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很担心“综合评价”“校长推荐信”容易被有权势者所操弄,觉得还是“分数”客观。于是,将教育等同于智育,又把智育等同于分数,最后干脆简写“教育=分数”!而未来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基于大数据的实时、全面、客观、公正,能够将分数以外的评价要素纳入评价范畴,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人”“评价人的全面”的目的。

6.学习方法要变。现在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比如高中三年,基本上一年半就将全部教材讲完,其他时间就是闷头刷题,学生训练的是“解答问题”的能力。未来教育将重在培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与“解决”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是“他时代”,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他反而不自在了。未来将是“自时代”,学生自定义、自学习、自成长、自建构、自创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全新的诠释和真正的落实。现在的教育是“坐中学”,学生静坐读书,未来的教育将是“做中学”。

7.学习渠道要变。现在学生的学习场所基本上就是学校,甚至只是课堂。考虑到安全因素,连往日的春游、秋游都叫停了。未来教育将打破有形无形的围墙,特别是“线上学习”,学习资源将极大地放大,学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某种程度上,就是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倡的“社会即学校”。

8.学习关系要变。在升学、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眼睛一睁,开始竞争”等所谓励志口号的渲染下,一些学生的心态扭曲。未来教育将更加推崇合作,至少是竞合。就像日本当代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没有合作学习,每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突与挑战”。

猜你喜欢

差生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