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骆驼祥子》汉英翻译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转化

2019-10-21李子荣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2期
关键词:骆驼祥子静态动态

李子荣

摘 要:汉英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思想文化的定性,使得中文喜用动词表达主体的判断和情感,英语惯用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抒发对客体世界的理性看法。因此,形成了汉语多动态,英语多静态的语言特征。从语言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选取葛浩文和施晓菁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从动词与名词的转换;动词与形容词的转换;动词与介词(短语)的转换;弱化动词be、虚化动词make/have/take/do这四个方面,归纳并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的汉译英策略,以期望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征,找出汉英动态与静态转化的规律。

关键词:《骆驼祥子》;动态;静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88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语言是多层面的,所以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语言特征角度来分析对比两种或多种语言。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中从英汉常用表达方式上对英语和汉语的比较进行了综合系统性分析。本文将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语言对比。

1 造成汉英动静差异的原因

造成英语呈现静态的原因是西方人自古以来注重理性,对宇宙的认知主体是客观世界,主张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不喜欢用具有人主观意识的动词去表达对客体世界的感情,而善于借助名词进行抽象的科学思维,旨在以理服人。因此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謂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就包括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具有的表达特征,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时的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而对汉语来说,由于受到“人是万物之主体”的思想教育,中国文化表现出以人为认识的对象和核心,强调自我,将人的意识放在首位的特点。因而人们惯用动词表达情感态度,善借动词进行形象思维,旨在以情感人。汉语它是分析性的,它的词类界限并不明显,而且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感最近,一无需形态变化,二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三它可以在句子中多次连用、重复,故而人们惯用动词,使汉语呈现动态倾向。

2 汉译英中语言动态向静态的转化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这样的静态动词来代替动词,因而叙述呈现静态;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动词可以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对动词的使用比较灵活,因而叙述呈现动态。

2.1 汉语语言中动词与英语语言中名词的相互转换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英语主要是一种“名物化语言”。名词化是指用由名词和名词助词组成的复杂结构代替含有有限动词的从句。由于名词化程度较高,动词的交际价值较低,使用频率仅为一般英语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由动词派生的名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

例(1)原文: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

葛译:Given the poor condition of their rickshaws,speed is out of the question,so they wind up earning less for running more.

施译:Their broken-down vehicles and lack of speed mean they must make longer trips for lower payment.

在例(1)中,原文里“跑”、“走”、“要”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呈现出战乱年代,拉车夫拉着他们破败生锈的车,为了生计走街串巷的画面。这里的动词让所刻画的人物“活了起来”,细腻地刻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而在葛浩然和施晓箐的翻译中,为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他们都将动词“跑”译成了具有名词词性的“speed”。 在处理“车破,跑得慢”的翻译时,葛浩然将其译为名词短语,结合句型的逻辑结构,将这句话简单处理成了动宾结构的条件状语从句,更符合英语使用者的使用习惯,避免了翻译腔,十分地道。施晓箐也是做了名词化处理,让这两个名词短语做了整个句子的主语,用“mean”作谓语,表现了一种条件递进,也符合英语表达方式。

2.2 汉语语言中动词与英语语言中形容词、副词的相互转换

在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的形容词或副词会充当汉语句子中动词的意思,有些词会同时具有动词词性和形容词词性,例如“live”,这样更方便了用形容词来代替动词表示一种静态意义。

例(2)For after six months this lovable rickshaw of his seemed alive to what he was doing.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和感情。例(3)His head was reeling,his body was uncomfortably wet,his scalp itched,his feet were sore,and his mouth was dry and bitter-tasting.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漉漉的难过,头发里发痒,两脚发酸,口中又干又涩。

例(2)中,施晓箐根据目的论的翻译策略,讲这句话进行了意译处理,没有直接翻译出来“知觉和感情”,而是使用形容词“alive”简单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这个形容词富有“有生气的、活着的”意思,与原文动词“有了”交相呼应,使静态的英语表达方式也具有了“活起来”的动态感。

例(3)“发晕,难过,发痒,发酸”一系列动词刻画出了祥子逃出来以后,除了三只骆驼,一无所有,而且经历过长途跋涉,全身沤着臭汗,浑身难受的病态样子。此处葛浩文将这些动词译成了具有静态意义的形容词和副词,描述了祥子已有的状态 ,而缺乏状态渐变的动态感,这更加贴合英语的构句特点,是典型的形容词代替动词,使句子趋于静态的例子。

2.3 汉语语言中动词与英语语言中介词(短语)的相互转换

相比较名词和形容词,介词更为活泼。虽然介词本身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介词短语往往可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展状态,起到一定的动词作用。因此在汉译英时,由于句法结构上的需要,可以把汉语中的动词翻译成不受句子结构和形态变化限制的介词。

例(4)院中出来个老者,蓝布小褂敞着怀,脸上很亮,一看便知道是乡下的财主。

葛译:Wearing a blue jacket,open in front,he had a face that glowed,and one look told Xiangzi that this was one of the villages wealthy men.

施译:He was dressed in a blue cotton jacket open in front and his face shone.You could tell at a glance that he was a man of property.

原文“一看”、“便知道”是两个连用动词,为了符合英语的句法结构,两位译者都对“一看”做了静化处理。葛浩然将其译为名词短语“one look”,在句中作主语,化“动”为“静”,避免了两个动词的翻译冲突。施晓箐译为介词短语“at a glance”,其好处是不受句子结构的限制,不用担心动词叠加造成的句法错误,还准确巧妙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这两个译本都体现了汉译英中动态向静态的转化。

2.4 英语表达中的弱化动词be与虚化动词

Be动词是英语里最常用又最有用的动词,也是动作意味最弱的词,最常见的“there be”结构,使英语的静态趋势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虚化动词(have,make,take,do)承载着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本质上不具备实际意义,接在表达真正意义的词汇前,弱化了行为动作的动态感。

例(5)Well wind up somewhere and deal with whatevers waiting for us there.If I make it out alive,Ive got camels to show for it.走吧,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

例(6)Here there were things to see and things to hear,light and sound everywhere.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

例(5)“make”用在实际名动词前,其实际词汇意义变弱,但语法功能变强。葛浩文为了强调英语实义动词后的宾语,即“alive”,他搭配了“make out”,改变了原文的句法结构,使英语末端“alive”的重量转移到了“make”上面,减弱了句子的灵动性。例(6)施晓箐将“有”译成了“there be”结构,其后面强调的是看到或听到的事物,而不再是看和听的动作,这样就弱化了句子的动态感,整个句子趋于平衡的静态。

傅敬民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利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语和汉语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化背景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原语言在其语篇语境中的含义,并结合目的语言的特征,即英语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特征,进行灵活翻译,做到表达自然流畅,避免逐字逐句的生搬硬套。

3 结语

本文以葛浩文和施晓箐两个英译译本为例,从四个方面举例对比了《骆驼祥子》汉译英的动静态特征,分析了语言从动态向静态转化的过程,以及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骆驼祥子》中的文字都通俗易懂。动词的高频率使用,让人物刻画变得生龙活虎,极具张力。相较动态感十足的汉语,葛浩文和施晓箐的英语译本明显多用含有静态意义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然而两个译者在进行语言静态处理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并没有完全把动词全部转化,避免了因英文译本的绝对静态而丧缺乏的生气。了解漢语和英语这种动静态特征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翻译时,适当的对语言特征加以转换,对我们提高译文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6).

[3]雷晶晶.汉译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方法研究——以老舍《骆驼祥子》的翻译为例[J].西部皮革,2016,(16).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熊琦.英语形容词的静态及动态意义及用法[J].外语学刊,1993,(5).

猜你喜欢

骆驼祥子静态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猜猜他是谁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