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反思
2019-10-21刘桂颖
刘桂颖
摘 要: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我国高校管理中不可回避的挑战。X高校在诺如疫情防控中,总体表现尚可,但存在制定政策脱离实际、信息不透明、缺少学生沟通反馈的渠道、执行监督手段流于形式等典型问题。通过访谈法进一步验证了上述问题,并将其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试图探究其发生的原因。最后,对X高校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并对此进行反思,以期对我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所借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高校;混合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72
1 研究背景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作为公共危机的一种,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广泛的影响,损害的客体包括公共财产、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和公共福祉。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
2019年春季学期开学之际,X高校出现聚集性群体呕吐腹泻疫情,先后有数百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经当地疫控部门采样化验,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约50%的流行性胃肠炎疫情尤其引起。由于其高传染性、长潜伏期、多途径传播的特点,该病在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学校、军营、餐馆等场所成为发病聚集地。)引起的感染性腹泻。3月8日,全校范围的防控活动正式启动,每个宿舍配发84消毒液,学校通知每天将定时检查、随机抽查各宿舍消毒和卫生打扫情况。3月9日,学校又下发通知,以桶装水可能是病源为由,停用全校桶装水,并从将饮水机从各宿舍搬走进行集中管理,同日,加大了对宿舍消毒和清洁打扫的查处力度。3月10日,外卖被强制叫停,严查学生外带饭菜进入宿舍。3月13日,学校给每个宿舍配发医用纱布,要求每个宿舍缠绕门把手及水龙头开关,并要求定时持续喷洒84消毒液,同时下发多张宣传资料要求张贴于宿舍显眼处。随着疫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消毒和卫生的要求不断提升,并要求各学院各年级组织大范围的集中教育。在这期间,学生中流传着“学校被上级主管部门点名批评”、“听说昨天又隔离了六十多个学生”、“诺如事件被评定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号宿舍楼听说有一个宿舍都被隔离了”等各种不明真假的小道消息。3月18日,疫情防控活动达到高潮,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学校关停了校园内除食堂外的所有用餐点(包括私人餐厅、超市、水果店等所有食物购买点),同时以消毒为由限制食堂营业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无饭可吃,负面情绪高涨,知乎、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上相关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3月22日,随着新增感染者数量的急剧降低,疫情得到控制,X高校持续了两周的诺如病毒防控活动结束。随后,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正式宣布,X高校诺如病毒危机解除。
X高校为消灭诺如病毒做出巨大的努力以及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不能否认,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探讨X高校在防控诺如病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基于量表和问卷调查开展定量分析。首先,设计了李克特量表来获取学生有关学校此次危机处理的评价。其次,试图通过问卷法从学生角度调查此次诺如病毒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量表和问卷的发放对象是X高校在读本科生。考虑到成本、样本丰富度、获取的便捷性等因素,量表和问卷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传播、填写和回收。一共收回13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率94.1%,样本具体构成如表1。
3 基于学生视角的防控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基于学生视角的防控效果
首先作者设计了李克特量表来获取学生对宣传教育、政策措施、信息透明、沟通反馈、执行监督、财政资源投入等六方面的评价以及学校此次危机处理的总体评价。这个量表选项包括五档: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依次赋分1-5分。学生对这六方面及总体评价均值结果见图1。
3.1.1 学生认为X高校的防控总体表现还好
从图1可知,学生对学校此次诺如病毒防控的总体评价均值为3.62,以百分制算(与满分5分相比后的数值)这个均值是72.4分。这表明,总体上学生是认可X高校的防控工作的。通过访谈作者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效果和速度方面考虑,学校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学校防控力度特别大,所以诺如病毒消灭得挺快,本来我以为要影响我清明放假,结果两周就解除了警戒。学校效率真的挺高”(访谈记录:20190416ZXS)。
7位访谈对象都认为学校消灭病毒效率高、速度快,并认为主要归功于学校严格的執行监督手段。这能较好地解释了图1执行监督均值4.01(按百分制算达到80.2分)。
图1 学生对各方面及总体评价均值图
3.1.2 学生对信息透明、沟通反馈方面的评价偏低
从图1我们进一步可知,学生对学校此次诺如病毒防控中的信息透明、沟通反馈方面的评价均值分别为2.71和3.01,以百分制算分别是54.2分(不及格)和60.2分(刚刚及格)。因此可以说,总体上学生对学校诺如病毒防控中的信息透明、沟通反馈最不满意。
3.2 基于学生视角防控存在的问题
3.2.1 疫情信息不透明问题引发极大不满
问卷调查中,有66.41%的学生认为X高校在诺如防控活动中存在“未做到疫情信息透明”的问题(见图2)。这与学生对信息透明的评价平均得分仅为2.71(转化为百分制后仅为54.2分,是六个方面中得分最低且唯一平均值未达及格线的变量)是吻合的。
访谈中,多位访谈对象主动提及了信息透明的问题。
“我真的觉得学校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太差了……就知道把这些都捂着,等着发酵?……去查宿舍卫生、查消毒,别人问我‘咱们学校这病毒感染多少人了啊?咋一天到晚搞得紧张兮兮的,我都特不好意思回答:我不知道……对啊,你说我们啥都不知道,怎么好去给别人说现在病情严重要好好做清洁?”(访谈记录:20190413LZY)。
访谈很好地验证了防控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且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通过进一步的询问,7位访谈对象都表示诺如防控中信息公开十分重要,应该得到学校重视。
3.2.2 与学生的沟通不足,缺少学生反馈
问卷调查中,有69.53%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见图2),学生没有反馈信息的渠道。而学生对沟通反馈的评价均值仅为3.01(见图1),处于刚好及格的水平,它们两者之间是基本吻合的。
任何一项政策,其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无一不需要与目标群体进行大量的沟通以获得足够反馈。X高校在诺如防控活动中,制定的 “关闭除食堂外所有就餐点,食堂限时开启”、“撤走桶装水”等政策广受诟病,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提前通知就突然采取行动,还因为在这些政策的制定、執行过程中,学校没有与学生进行过一次沟通,没有从学生那里获得足够的信息,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实际诉求。调查中,47.66%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的政策脱离实际。
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学校,一方面与学生这一政策目标对象存在天然的思想沟壑与心理隔阂;另一方面对学校实际环境的熟悉程度不如学生。因此,想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想要得到满意的施政效果,就要求学校主动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以期从学生处获得可靠的信息和意见来辅助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调整。但正如访谈对象ZHT所言:
“没有听到周围任何人有任何渠道可以向学校反映问题”(访谈记录:20190412ZHT)。
沟通渠道的缺失最终带来的是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而通过与7位访谈对象进行交流,发现他们都表达了对学校缺少沟通反馈行为的不满。
3.2.3 存在“执行监督手段流于形式”的问题
执行监督流于形式这一问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揭示。执行监督方面的评价均值为4.01,是六个方面中均值最高的一个,这表明访谈者对诺如防控中学校的执行监督方面总体较为满意。
但问卷调查又向我们展示,54.69%的学生认为学校存在“执行监督手段流于形式”这一问题,这与执行监督的高均值之间似乎存在矛盾。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并不矛盾。根据访谈对象的反映,学校的执行监督手段过于严格,使他们认为这些手段流于形式,这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监督措施:每天多次的清洁和卫生检查,缠门把手、水龙头纱布要做到一直被稀释的84消毒液浸湿,张贴各式各样的宣传单以及“处分警告”等。
“给门把手裹纱布就不说啥了,我听我同学说专家在门把手上发现了诺如病毒……每天起床就用壶给纱布喷水,保持湿润,像浇花一样,过了几天纱布特别脏,看着倒像病毒培养皿,又没新纱布换,其实也可以自己买,但我们都不想换也不想碰,太脏了,洗个手一关水龙头时碰到纱布就感觉洗手白洗了……学校搞这些也不管后续和实际结果,还各种强制要求,真的有些无聊”(访谈记录:20190419PC)。
访谈对象还表示,虽然能理解学校制定的各种严格的防控手段,但每天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应对一波接一波的检查团队,随时准备做清洁喷84消毒液,特别在疫情防控后期,学校更是提出每天给门把手“浇”消毒液、用消毒液浸泡排泄物等措施,有“做样子”、“表面严格”的嫌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他们较为强烈的反感情绪。但访谈对象又表示,考虑到学校严厉的执行监督手段为消灭诺如病毒提供了保障,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他们总体上是认可学校的执行监督的。
4 建议与反思
4.1 建议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数个突出问题的存在是一个指针,指向X高校薄弱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体系。事实上,面对公共卫生,高校往往冠以“发生时重视,不发生时轻视,平日无视”的思想。这种思想上的轻视实际是失败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根源。高校要突破各种问题的“重围”,首先就要发生思想意识上的“迁徙”,接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落实国家“一案三制”的政策,然后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专家协同交流等活动,着手预警机制的建立、管理标准的规范化等系列程序,最终通过反馈进行持续的改进。
(2)疫情防控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场“硬仗”。思想是一切活动的重要前提,愈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活动其重要性愈发重要。在艰难的应对疫情的“战役”中,如果忽视了思想的重要性,那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将急剧降低。事实上,出现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执行监督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高校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重视程度。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峻性,从而主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还能提高学生对疫情的自我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降低公共卫生危机爆发的可能。
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平日里出发、在细节中入手:将高校公共卫生的相关知识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定期举办有关公共卫生的讲座、趣味活动或小竞赛,将重要知识和相关要点与食堂餐桌设计、校园广播与视频等紧密结合起来。多元的宣传教育途径不仅能消除学生眼中传统思想教育单调无趣的刻板印象,还能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做到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
(3)信息透明是赢得公共危机事件胜利的关键保障。信息公开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且这一环节在信息与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前背景下更显重要。互联网的兴起在降低了管理与共同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共危机的传播力和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增加了公共危机管理的难度。X高校在诺如防控活动中封闭疫情相关信息的行为,使校内部分学生因周围流传的小道消息或网络谣言出现惶恐、紧张等负面情绪,也加剧了QQ空间、朋友圈、知乎等网络平台谣言的散布,造成了较为不利的社会影响。事实上,信息公开是一种成本极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措施,它能提升目标群体的服从性、信任度和满意度,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学院辅导员或老师等途径集中发布新增感染人数、防控会议商讨成果等实时数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张贴海报和在学校大屏幕上播放校长讲话视频等方式进行信息公开。这些方式得到了访谈对象的普遍认可。
(4)善听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武器。信息原则、客观原则、兼听原则是政策规划原则的其中三个,它们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即充足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是一项政策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案例中,X学校“拍脑门”制定的政策致使某些政策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引起强烈不满,表明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必须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反馈渠道。高校由于其人口集中且划分明确、人员素质普遍较高等特点,可以通过学院、年级、宿舍等方式选举或随机抽取学生代表组成座谈会,随机走访,通过书面与网站征求意见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而获得成本低、时效新、效果好的反馈意见。
4.2 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不可预期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危机的社会科学研究多采用案例方案,本文以X高校应对突发诺如病毒为案,旨在以小窥大、由点及面,对我国高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反思。研究发现,在防控诺如病毒中,虽然X高校表现出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严密监督等良好的危机处理素质,但整体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学生反馈渠道缺失、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依旧突出,整体尚存较大的改进空间。
一方面,危机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安全服务,政府在这过程中应发挥主导功能,承担首要责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危机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倡导政府机构、私人部门、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绝不能背离当前的发展趋势,固守单一的管理方式,坚持学校高层的管理霸主地位,忽视学生、老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声和诉求。不幸的是,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以及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单一型管理主体、粗放式管理手段”这一顽疾仍然大行其道。高校在运行中行政化官僚化问题严重,形成众所周知、积重难返并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的高校行政化问题。在官僚制度禁锢下的高校行政体系,依然难以从“管理”走向“治理”,难以拥抱“善治”,忽视信息公开,遗忘反馈渠道,主观制定政策,注重形式等弊病都是陈旧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们严重影响了高校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事实上,学生对X高校防控诺如病毒的不满意实际都源于学校管理过程中“主人翁”意识越位和“善治”思想缺位。学校还是秉持传统古板的管理方式,只看到自己作为传统管理者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没有了解其他主体的诉求和参与管理的需要,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不和諧现象的出现。
X高校绝不是个例。可以看到,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还是由于僵直古板的官僚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单一”而非“多元”,它们面对多方参与管理的呼声多是“及时回应但止于回应”,它们重视的多是自己内部而非外界的声音。本文认为,传统的单一管理主体的时代即将过去,多元管理主体的阶段正在来临,高校、甚至跳出高校来看,进行积极的多方协同治理的趋势已是定局,提前做好拥抱这一趋势的准备才是直面形势愈加严峻的公共危机的底气。
由于知识储备、资金、时间以及人力资源的限制,本文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仅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诸如研究生、老师、学校员工等多方的声音。二是存在问卷数量较少、访谈对象数量稍显不足的问题,数据与资料支撑力度尚显薄弱。三是没有就X高校面临的、必然影响其行动的环境和实际存在的各方压力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04):463465.
[2]米红,冯广刚.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3]沈春安,沈衡.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03):6566.
[4]武超群.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6.
[5]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43149.
[6]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功能[J].公共管理学报,2013,(02):113+137.
[7]姚书志.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