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意识形态的贯通作用

2019-10-21全泽慧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全泽慧

摘 要: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贯通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件,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牢牢抓紧和长期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作用,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量,画好新时代思想同心圆。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贯通作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017-03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论,包括意识形态一元论与多元论、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政治性还是意识形态性的问题……关于意识形态一元论与多元论的问题,目前已大致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仍存在一些争辩。弄清楚主流与主导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把注意力聚焦在共同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冲击、动摇和消解上,同时,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也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去探寻更具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一、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一)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只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主导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受众较广的一些意识形态,它反映的是社会大众的思想状况。主导意识形态以国家政权和制度为保障,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更具时代性和变化性。主导意识形态通常是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则更加接近于社会意识形态。相较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路径的单一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途径是多样的:它可以是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普遍共识;也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输送。

(二)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联系

统治阶级为着更长久的统治必须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在精神生产资料的社会配置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强化自己的思想霸权,进行权与利的阶级论证和文化贯彻”[2],所以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性质,而主流意识形态同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也是一致的。为不断维持统治合法性的需要,主导意识形态会不断将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中纳入自己的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会影响主导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所以主流与主导之间是相互影响且存在制约关系的。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除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外的其他理论由于话语表达方式的差异、思想的跨学科性、理论高深难以被普通大众理解,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是贴近中国实际和人民利益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它是连接主导意识形态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是凝聚思想共识的力量之源,是稳固社会意识的理论之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的革命道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意识形态发展历程是先有政党的意识形态,而后政党意识形态跃升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人就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途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能使中国顺利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至此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在中国均已宣告失败。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等人迅速转向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便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个一切问题根本解决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而且当时革命后的俄罗斯已经在开始实现这样的社会”[3],知识分子同无政府主义自愿的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契合点、苏联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最具吸引力的思想。随后,陈独秀和蔡和森在列宁主义的影响下达成建党的共识,中共一大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激烈的政治軍事斗争和革命战争,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传播和发展主要是由于当时现实斗争的需要,但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基础。列宁和毛泽东都曾强调过具备一个独立于各社会势力并操纵这些社会势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政治组织才是最重要的,列宁用一个有意识地创立、构建和组织起来的政治制度代替了一个无定形的社会阶级,通过强调政治的优先地位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政党强调需要在“广泛的革命联合”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革命组织”[4],毛泽东同志也通过建设无产阶级政党来确保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方向仍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结果也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而取得成功。正如他所说“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从1949-1956年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塑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革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被削弱,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关心的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群众依然受封建传统观念、资产阶级思想和帝国主义文化等旧意识的影响。新生政权要夯实合法性基础就必须开发与维护合法性资源[6]。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过程由自发转为自觉,一方面加强了对原有主导意识形态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进行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始,中共就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号召:“现在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党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全党必须明确,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党的一项最基本的经常的任务。”[7]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正确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建完成了将马克思主义提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这次成功的意识形态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意识形态建设途径,那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不断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而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基础。

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完成将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贯通起来的任务,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它是人民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在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得出经验和结论再经由党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归纳、总结、论证之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特色。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将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贯通起来,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将成一句空话。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贯通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件,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牢牢抓紧和长期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能够使全党全社会上下一心,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源泉。

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意识形态的贯通作用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必须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筑牢意识形态根基,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化认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才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需求的,才能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色;才能继承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才能把握时代的命脉、接力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发展与变革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要处理好国家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切实处理好国家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推动力;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效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就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凝聚民意、聚拢民心、会聚民力,真正成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环境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各种意识形态一时横行市场、招摇过市,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传入试图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西化和分化,泛意识形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利益诉求和利益群体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削弱了主导意识形态在舆论阵地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复杂的意识形态局面使凝聚共识的难度增大,只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才能共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整合全党全国全军力量同筑梦,携手奋进新征程。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应重点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的激增及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当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互联网舆论阵地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片鱼龙混杂的局面,大致有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9],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构建一套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网络意识形态体系,增强意识形态感染力和吸引力,处理好内容真实可靠、分析客观公正和舆论正面导向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拓展“红色地带”;另一方面要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机制,敢于发声亮剑,同各种错误落后的意识形态斗争,加强正面引导,不断压缩黑色地带。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化认同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化认同相较于政治认同来说是更广泛、更持久、更深远的方式。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问题上,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9]。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宣传的同时应注意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一方面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研究和论述,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的实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时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和历史的因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价值。同时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多讲“为什么”,少讲“是什么”,让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系统性、学理性、科学性的探究,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不断健全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此外还要改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宣传工作,切实考虑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因素,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差异性,积极探寻易于被群众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易于深入人心的宣传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众意愿的作用,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同时也要重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自然文化资源和人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应加强对影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高质量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

[2]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4):4-20,220.

[3]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1-32.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1

[6]朱庆跃.1949—195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构——基于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1):80-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0-37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