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双S”期刊跨学科发展特点与思考
——以641种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为例

2019-10-21■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区分值论文

■鲍 芳 吴 坚

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200438

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将成为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源泉和途径[1-2]。因此,学术期刊稿件的跨学科现象以及跨学科类学术期刊的定位日趋普遍[3]。已有学者针对跨学科背景下的期刊评价[1,4]和期刊建设[5]等问题开展研究。但目前鲜有从跨学科分布的视角探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期刊的整体发展及其规律。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作为文献数据分析工具,被普遍应用于评价期刊、论文以及学科发展等相关研究。虽然SCI和SSCI两个数据库分别关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期刊被这两个数据库共同收录,这部分“共同收录”期刊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跨学科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被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以下简称“ ‘双S’期刊”)的整体性文献报道,只有部分学者研究“双S”期刊个案[6]或某一学科的“双S”期刊[7-8]。本研究系统梳理国际“双S”期刊的相关数据,从SCI、SSCI、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学科分类,学科分区,各分区引证指标对比以及顶尖“双Q1”期刊案例等方面,探讨国际“双S”期刊的跨学科特点以及对我国交叉学科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科睿唯安2018年6月26日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 JCR)共收录11655种期刊。下载JCR报告全文,经整理发现有641种“双S”期刊,占5.5%。从图1可以看出,仅被SCI收录的期刊(8355种)占比较大(71.7%),另有2659种期刊仅被SSCI收录,占22.8%。

图1 641种“双S”期刊数据来源与分布

1.2 研究方法

登录WoS数据库逐一查询641种“双S”期刊的出版地、出版语言、刊期、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论文影响分值、年载文量、文献选出率、发文量第一的作者所属国家和地区、SCI所属学科及分区、SSCI所属学科及分区、ESI所属学科及分区等相关信息和计量指标。并对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论文影响分值、年载文量、文献选出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文献计量指标,筛选出2种顶尖“双S”期刊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际“双S”期刊概况

2.1.1 出版地和主要作者地域分布

641种“双S”期刊的出版地虽然分布在34个国家,但美国(273种)和英国(182种)占据绝对优势(71%)。荷兰位居三甲之列(52种)得益于两大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和威科(Wolters Kluwer)的总部均设在阿姆斯特丹。德国的22种期刊中有11种由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而这家著名国际出版社的总部正位于柏林和海德堡。其余国家出版的“双S”期刊数量分别为:瑞士19种,澳大利亚17种,加拿大8种,巴西和西班牙各7种,意大利6种,中国和法国各5种,爱尔兰和日本各4种,新西兰和韩国各3种,南非、挪威、瑞典、智利、克罗地亚、捷克各2种,土耳其、阿富汗、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芬兰、匈牙利、印度、伊朗、以色列、马来西亚和罗马尼亚各1种。

2017年度JCR新增加了作者地理数据(Contributions by Country/Region),用于展示近3年(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年份周期)在某种期刊发文量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信息。本研究统计了641种“双S”期刊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30个),其中多达437种期刊(68.2%)的最主要供稿国家为美国,接下来依次是英国(52种)、澳大利亚(30种)、中国(22种)、德国(14种)、加拿大(12种)、西班牙(11种)。结合出版地数据分析发现:“双S”期刊的出版地和各刊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整体地域分布情况相近,遍布30余个国家。进一步比较出版“双S”期刊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发现:美国虽然拥有最多的“双S”期刊,但仍然无法满足本国作者的庞大需求;英国“双S”期刊数量较多,但本国科研人员表现与美国相比逊色不少;荷兰和瑞士虽然出版“双S”期刊较多,但该地区作者贡献度较低;中国虽然仅有5种“双S”期刊,但中国作者在22种期刊的发文量高居榜首。

2.1.2 出版语言和出版周期

641种期刊中有607种为英文期刊,占95%。另有17种(2.5%)期刊采用以英语为主、辅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语种出版。非英语出版的期刊仅有17种(占2.5%),包括西班牙语7种,葡萄牙语4种,意大利语3种,韩语、德语、荷兰语各1种,其中非印欧语系期刊仅有1种——JournalofKoreanAcademyofNursing(韩语)。该刊创办于1970年,是韩国护理学会会刊,原刊名为TheJournalofNursesAcademicSociety,1998年变更为现刊名,1999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该刊正文采用韩语,但摘要和图表采用英语,标题和作者信息采用韩、英双语。从刊期来看,季刊(217种)、双月刊(171种)和月刊(112种)仍是“双S”期刊的主流,占78%。值得关注的是,有20种“不定期”期刊采用网络即时出版,无纸质期刊。例如,BMC旗下的ImplementationScience创刊于2006年,每年出版1卷,按照论文接收时间先后顺序单篇在线出版,文献检索信息为论文编号,2018年刊登论文155篇。

2.2 国际“双S”期刊的跨学科特点

2.2.1 SCI学科分类

2017年度JCR中公布的SCI和SSCI收录期刊分别涵盖177和57个学科。本研究逐一统计和汇总后发现,641种“双S”期刊共涉及77个SCI学科和50个SSCI学科,其中有7个“双S”学科:护理学,精神病学,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老年医学,药物滥用,生物学,绿色可持续科学与技术。从SCI收录期刊来看,有424种期刊仅归属1个学科,有188种期刊归属2个学科,有26种期刊归属3个学科,有3种期刊归属4个学科;其中期刊数量排名前10的SCI学科分别是:护理学(114种),精神病学(86种),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70种),心理学(60种),保健科学与服务(49种),历史与科学哲学(39种),数学及跨学科应用(32种),工程学(28种),神经科学(23种),康复学(22种)。

2.2.2 SSCI学科分类

从SSCI收录期刊来看,有450种期刊仅归属1个学科,有176种期刊归属2个学科,有15种期刊归属3个学科;其中期刊数量排名前10的SSCI学科分别是:护理学(113种),精神病学(80种),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72种),经济学(46种),卫生政策和服务(40种),历史学(37种),历史与科学哲学(37种),管理学(28种),临床心理学(25种),康复学(24种)。就单刊而言,归属学科数量最多的是EuropeanJournalofCancerCare,涉及6个学科:肿瘤学、保健科学与服务、护理学和康复学(SCI),以及护理学和康复学(SSCI)。

2.2.3 ESI学科分类

ESI数据库是一个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期刊的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与ESI相比,SCI和SSCI的学科分类更为复杂和专深,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期刊“跨学科”,例如本研究的641种“双S”期刊中,分属2个以上学科的SCI和SSCI收录期刊数量分别占33.9%和29.8%。ESI的期刊分类则简洁明了,只有22个学科分类,且每种期刊仅对应1个学科,因此更适用于横向比较分析学术期刊群[9]。将本研究641种“双S”期刊按照ESI学科分类发现,共涉及17个学科,另有5个学科未涉及,分别是材料科学、微生物学、化学、空间科学和免疫学。表1数据显示,一般社会科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这3个学科的“双S”期刊数量合计多达507种(79.1%)。从期刊质量(仅参考JCR期刊分区)来看,一般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经济与商学3个领域的期刊质量相对较高(Q1~Q2区期刊比例高于Q3~Q4区),而临床医学类期刊则相反(Q3~Q4区期刊比例高于Q1~Q2区)。这说明临床医学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大多仅聚焦于SCI学科,很难兼顾“双S”特性。

本研究在ESI学科分类基础上,逐一测算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论文影响分值、载文量、文献选出率等计量指标的平均值,用以纵览不同学科间的期刊整体差异性。整体而言,环境/生态学的10种期刊表现抢眼,平均影响因子高达4.499(排名第1),总被引频次为5318次(排名第3),论文影响分值为2.048(排名第1),载文量为461篇(排名第1),文献选出率为96.21(排名第8)。其中NatureClimateChange影响因子及其论文影响分值分别高达19.181和9.464;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和Sustainability的发文量分别多达1568篇和2346篇,且这两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群体均来自中国。

表1 “双S”期刊的ESI学科分类及相关指标

2.2.4 学科分区

JCR分区是按期刊当年影响因子在所属学科中的排位自然划分为4个区,由于本研究中30%左右期刊同时属于多个SCI/SSCI学科,故采用“就高原则”,统一取其最高分区。图2较直观地展现出641种“双S”期刊的学科排名分区情况。整体而言,“双S”期刊的分区布局较为理想,即4个分区的“双S”期刊数量排序为Q1>Q2>Q3>Q4,通过测算SCI、SSCI、ESI这3种学科分区各自均值可知,Q1~Q2区期刊占57.9%,Q4区期刊仅占19.5%。但是不同学科分类体系下稍有差异,例如从SCI收录的角度看,各分区期刊分布差异不大;而从SSCI收录的角度看,Q1~Q2区期刊优势十分明显(400种,占62.4%),特别是Q1区期刊多达226种(35.3%);ESI分类体系下的期刊区域分布则趋向于SCI和SSCI两者均值,但Q3区期刊数量多于前两者。可见,“双S”收录期刊在SSCI分类体系中更占优势,例如有7种SCI收录的Q4区期刊在SSCI分类体系中归属于Q2(6种)和Q1(1种,JournalofNeurolinguistics)区,而108种SSCI收录的Q4区期刊在SCI分类体系中归属于Q1~Q2区的仅有1种(Q2,JournalofMathematicalSociology)。再以精神病学这一“双S”学科(SCI和SSCI均有该学科)Q1~Q2区期刊为例,在SCI学科分区中占比为53%,而在SSCI学科分区中占比为65%。究其原因,可能源于采用相同的影响因子(每种期刊当年只有一个影响因子)进行分区排名,但SCI和SSCI各自收录期刊数量基数差异较大(2018年度JCR分别收录8990种SCI期刊和3300种SSCI期刊)。

图2 “双S”期刊的JCR学科分区

2.2.5 各分区引证指标对比

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双S”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0.5~2.0,年载文量主要集中在20~80篇。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学科分区的期刊,本研究筛选出同时满足SCI、SSCI两种学科分区同一标准的458种期刊:有164种期刊同时处于Q1区(“双Q1”),109种期刊同时处于Q2区(“双Q2”),86种期刊同时处于Q3区(“双Q3”),99种期刊同时处于Q4区(“双Q4”)。本研究对这458种期刊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学科分区期刊的差异及特征(表2)。

从发表周期来看,“双Q1”期刊平均每年出版7.7期,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区, “双Q4”期刊的年均出版期数仅为4.9期。从影响因子方面来看,“双Q1”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4.6,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区,“双Q4”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值仅为0.6。从总被引频次方面来看,“双Q1”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8518次,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区,“双Q4”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仅为639次。论文影响分值差距亦十分明显,“双Q1”期刊的论文影响平均值为1.9,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区,“双Q4”期刊的论文影响均值仅为0.2。从年载文量方面来看,“双Q1”和“双Q2”期刊的年载文量均明显高于“双Q3”和“双Q4”期刊,但“双Q1”和“双Q2”期刊的年载文量之间差异不大。文献选出率可以简单理解为综述及原创论文所占比例,本研究发现,与“双Q4”期刊相比,“双Q1”期刊的文章类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表2 “双S”期刊各分区引证指标对比(N=458)

2.2.6 顶尖“双Q1”期刊案例分析

本研究根据Top 5%的学科分区排名筛选原则,同时兼顾年发文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文献选出率等指标(高于整体平均值),筛选出“又大又强”的两种顶尖“双S”期刊作为案例。这两种期刊分别是创刊于1911年的老牌期刊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AJPH)和创刊于2011年的“后起之秀”——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旗下的NatureClimateChange(NCC)。AJPH在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领域的181种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16,在该领域157种S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4,近20年来影响因子稳定在3.5~4.5,其最新影响因子为4.380,论文影响分值为2.303;在WoS检索到的5648篇已发表文章中,有182篇“高被引论文”,占3%;每年约收稿2700篇,年均载文量约500篇,稿件录用率约为18.5%。NCC在242种环境科学(SCI)期刊中排名第2,在109种环境研究(SSCI)期刊中排名第1;最新影响因子达到19.181,5年影响因子高达22.363,论文影响分值为9.469,总被引频次近18000次;在WoS检索到的2415篇已发表文章中,有244篇“高被引论文”,占10%;与NPG旗下的其他杂志一样,NCC不设立外部编委会,仅由主编、资深编辑和2名副主编共4人组成编辑团队。这两种顶尖“双S”期刊的共同特点是栏目设置丰富多样:AJPH可选文章类型多达13种(研究论文、短文、系统综述、信件和回复、编辑精选、观点社论、评论、分析随笔、历史随笔、公共卫生实践、声音、新闻、图像)。NCC亦有10种文章类型(信件、原创论文、综述论文、视野、新闻与观点、通信、论文跟踪实时评论、评论、书籍和艺术、特色科普),其中原创论文和综述论文的发文量仅占总发文量的7.8%。

2.3 中日韩“双S”期刊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双S”期刊的跨学科发展特点,为我国交叉学科学术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的发展寻找启示。日本、韩国和中国同属亚洲科研强国和期刊强国,亦均为非英语母语国家,因此对中日韩期刊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10]。单从期刊数量来看,中日韩“双S”期刊表现一般,虽远不及英美等期刊强国,但明显多于瑞典、挪威、芬兰、印度等国家。根据2017年度JCR公布的数据,中日韩“双S”期刊合计12种(表3)。中国有5种“双S”期刊,其中大陆仅有1种,即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香港地区有2种——香港交通研究学会会刊TransportmetricaA:TransportScience和TransportmetricaB:TransportDynamics,台湾地区有2种——台湾设计学会主办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Design和台湾护理学会主办的JournalofNursingResearch。日本有4种“双S”期刊,分别是日本卫生学会主办的EnvironmentalHealthandPreventiveMedicine、山口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会主办的Nursing&HealthSciences、日本老年医学会主办的Geriatrics&GerontologyInternational和日本护理学院主办的JapanJournalofNursingScience。韩国有3种“双S”期刊,分别是韩国护理学院主办的JournalofKoreanAcademyofNursing、韩国神经精神病学协会主办的PsychiatryInvestigation和韩国护理学会主办的AsianNursingResearch。

表3 中日韩“双S”期刊基本信息(按创刊时间排序)

对比中日韩3国“双S”期刊可以发现:韩国的JournalofKoreanAcademyofNursing创刊最早,至今已有49年历史,但影响因子较低,SCI和SSCI学科体系中均处于Q4区,论文影响分值仅为0.129,另外两种期刊创办于21世纪初,同处于Q3区;日本的4种期刊集中创刊于1996—2004年,其中Geriatrics&GerontologyInternational的学术影响力较高,位于SSCI学科体系Q1区,总被引频次为2640次,发文量多达331篇,论文影响分值为0.677。相比之下,中国的“双S”期刊起步较晚,5种期刊均创刊于21世纪,但整体学科排名、分区较好,80%为Q2区期刊。台湾地区的2种期刊学术影响力一般,论文影响分值仅为0.3左右,其中InternationalJournalofDesign年发文量仅15篇。香港地区的2种期刊较有特色,均由香港交通研究学会主办,分别创刊于2005年和2013年,属于同一学科的系列期刊,论文影响分值分别为0.68和0.85,但年发文量不大(分别为40篇和21篇)。大陆地区的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作为后起之秀,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创刊于2012年5月,2014年1月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论文影响分值为0.707(2018年度JCR显示该刊已进入“双Q1”区)。

综合来看,中日韩12种“双S”期刊多与国际大型出版社合作出版,包括:Wiley(3种)、Elsevier(2种)、Taylor & Francis(2种)、Springer(1种)、Wolters Kluwer(1种)。有7种期刊采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出版模式,仅有5种期刊(Wiley和Taylor & Francis旗下的5种期刊)仍采用传统订阅模式。有1种期刊的出版语言为非英语,即韩国的JournalofKoreanAcademyofNursing(韩语)。在作者国际化方面,韩国和日本的期刊作者均主要为本国科研人员,香港地区2种期刊稿件主要来自大陆学者,日本的Nursing&HealthSciences、台湾地区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Design和上海市的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作者国际化程度较高,其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群体分别来自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从学科角度看,日韩“双S”期刊主要集中于护理学领域(各2种),存在本国同领域期刊竞争,中国的5种期刊则分属不同学科(除了香港地区的“姐妹刊”)。但是从641种“双S”期刊整体阵列角度观察,中日韩“双S”期刊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空间。

3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共梳理出641种“双S”期刊,中国有5种(香港和台湾地区各2种,大陆地区仅1种)。由于兼顾社会科学属性,“双S”期刊的出版语言几乎被英语垄断。从学科分布看,641种“双S”期刊共涉及77个SCI学科(共177个)、50个SSCI学科(共57个)和17个ESI学科(共22个),其中有7个“双S”学科:护理学,精神病学,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老年医学,药物滥用,生物学,绿色可持续科学与技术。“双S”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0.5~2.0,年载文量主要集中在20~80篇。由于SCI数据库收录期刊数量远大于SSCI数据库,“双S”收录期刊在SSCI学科分区排名中更占优势。“双S”期刊虽然在SCI和SSCI数据库中所占比例不高(5.5%),但其整体学科分区布局较为理想,即高水平期刊(“双Q1”“双Q2”区)数量多于低水平期刊(“双Q3”“双Q4”区)数量。

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和促进学科发展。“双S”期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例如护理学,精神病学,公共、环境和职业健康等领域的近300种期刊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归纳“双S”期刊的发展规律。本研究目前发现“双Q1”顶尖期刊具有以下特点:强大的行业学(协)会支持可以造就该学术领域的旗舰刊;找准学科定位是新刊发力的关键突破口;丰富的文章类型可以扩大读者群体并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受关注度。中国作者在22种“双S”期刊的发文量高居榜首,主要集中在一般社会科学(信息学与图书馆学等)、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商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领域,说明这些学科领域具备创办新刊的潜力和机遇。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部分一致性,例如张晓宇等[11]认为应鼓励在计算机科学、信息学与图书馆学、工程科学等领域创办英文期刊。当然,“双S”模式并不是期刊发展的捷径,我们应遵循学科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猜你喜欢

分区分值论文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模糊学方法在观赏石鉴评权重评估法中的应用》一文的补充说明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