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运动:文献梳理及研究展望
2019-10-21谭伟梅袁礼辉
谭伟梅,袁礼辉
(遵义师范学院a.管理学院;b.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6)
慢城运动自1999年兴起,至今全球已有25个国家147个城市宣称为“慢城”,中国目前已有7个城市被国际慢城协会授予“慢城”称号。慢城运动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试图重塑现代生活理念的平民运动,人们开始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认为拥有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态度比金银财富能带给自己更多的充实感。各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慢城理念不但可以提升城市品味、彰显城市魅力,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和引入慢城模式,西欧的德国、英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小城镇纷纷加入到慢城市的建设中,提倡“慢城市守则”。如在欧洲的小城市布拉,为了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通过销售当地绿色食品特产和手工制作商品的手段来达到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目的。
一、慢城的起源和内涵
1.慢城的起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性发展带来的危机与困境开始显露,后现代主义带着对现代性后果的批判和反思,逐渐席卷全球。一种碎片化的、非整体化和非理性化的思想潮流迅速走入人们的视线,无所不在的麦当劳化美式快餐冲击和渗透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饮食和娱乐方式,以“高效、快捷、速度”为主旨的社会经济发展占据主流,并迅速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虽然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信息和多样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但同时“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逐渐侵蚀着人们的大脑和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和负担,带来了低效率、人际关系疏远、欺骗性、机械性、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等“非人化”的影响,国民幸福感并未跟消费数额保持同步增长。到底是继续全盘接受和“享受”着消费主义带来的快乐和压力,还是理性反思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不合理性?1986年,在意大利,为了保护当地传统、美食和文化,意大利记者Carlo Pedrini发起一场著名的慢餐运动。慢餐不仅强调人们是食物的消费者,更是食物的生产者,所以,他们极其关心食物原料的来源、食物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是否会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食物加工者能否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并且主张本地居民消费本地生产的传统食品。1999年10月,作为慢食运动的延伸扩展,意大利城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小城市 Greven-Chanti的市长 Paolo Saturnini与另外三个城市Orvieto、Bra和Positano的市长联合联合成立了“慢城协会”,并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这四个城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慢城,慢城运动应运而生。
2.慢城的内涵
慢城运动旨在向全球推广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生活哲学,并希望通过慢城的教育作用,让人们明白对于生活,他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的可替代选项。慢城所提倡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生活理念,所以慢城运动中的“慢”并不意味着现代城市拒绝发展进步,而是强调一种基于“慢”理念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构建。《国际慢城宪章》中慢城的55条准则清晰准确地揭示了慢城的内涵,对城市的环境、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性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还包括了“慢食”“慢旅游”“慢行”等软性标准。
二、国内慢城研究的四个领域
1.慢城与城市生活哲学
国内最早对慢城这一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的是栾习芹(2008),她的《慢城运动:引领城市生活新潮流》和《"慢城运动"引领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侧记》两文,开启了解读慢城与城市生活哲学之旅。她窥探到了匆忙疲惫的都市人急需一种“慢生活”“慢食”和“慢城运动”生活方式的引领,在城市生活中“找到自己快乐的生活步调,寻求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境界,真正的回归到生活本质,重启对生活和自我的重视。”[1]P52她又从“慢城”到“慢活”的理路,提出“慢活,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并不是要将每件事情快节奏化,而只是希望活在一个更美好而现代化的世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尽量以音乐家所谓的Tempo giusto(正确的速度)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也没有万用的守则,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步调。”(栾习芹,2008)[1]P53而陈萍(2011)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现实状况不适合大规模开展“慢城”建设运动,而应该在城市生活中提倡一种“慢城”的生活理念。辰目(2011)[2]在关于“慢城”的哲学中谈到,慢城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非急功近利的慢城理念能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长线利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和飞,黎玉琴(2015)在《“慢城运动”:人类生活的升华与回归——现代社会发展“快”与“慢”的辩证法》一文中谈到:“慢城概念核心价值的实践是对一味求快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平衡,是对以往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严肃审视和反思,也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矫正,其目的在于实现和完成城市发展与人之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人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创造一个从容休息、闲庭漫步的空间”[3];杨在峰(2014)认为“慢”本是传统的生活哲学智慧,只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慢”所具有原始本真内涵逐渐淡化甚至式微了,如何恢复“慢”的生活哲学原理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从慢城视角下引申对城市生活哲学的讨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慢城研究的前期阶段,主要从慢城理念和城市生活哲学的共通之处进行阐述,然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形态限制,致使讨论结果的适应面比较狭窄。
2.慢城与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
2011年11月27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桠溪被国际慢城协会授予“国际慢城”称号,高淳桠溪成为我国第一个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的城市。国内从此开启了对慢城的紧密关注和深入研究,2011年关于慢城的网络文献数量是2010年的近六倍,学者们开始纷纷把眼光和热情投入慢城视角下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朱晓清、甄峰(2011)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两个层面解析了慢城运动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意义,重点论述了慢城可以作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另一种发展战略和选择;陶特立、孙小青(2012)以常州市徨里镇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了“慢城”理念导向下小城镇规划;李莉(2012)以国际慢城高淳桠溪为例,试图构建以慢城景观设计理念为导向的五大功能板块新生态生活区;王蕾(2014)以郑州惠济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为例,把慢城中蕴含的人文理念(慢运动、慢生活、慢心态)运用到新区的规划;王晓芸(2014)分析了慢城理念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提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可以参考慢城理念的内涵,具体做法为:合理制定城市规划、用心构造“禅意”生活空间、适度张扬城市的独特个性、彰显城市发展特色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怡情、富有深厚人文内涵的生活环境;焦红,贾丽丽(2015)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试图提炼慢城运动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契合点,并结合我国小城镇的特点,借助生态视角下慢游、慢行、慢运动和慢生活等手段,将慢城理念融入到小城镇的建设进程中;何芙蓉、付净(2018)以洛带古镇为例,根据慢城理念及古镇慢城化发展原则选取能源与环境、意识形态、文化传承、经济辅助、空间品质5个方面指标的37项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权重后综合打分计算,对洛带古镇进行发展阶段的评价。
以上关于慢城与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很好地把握了慢城在我国发展的际遇,顺势而为,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从研究对象的广泛度上来看,大部分基于国内成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的城市中开展,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大,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慢城与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涉入相当稀少,所以今后的慢城研究在这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的使用略显单一,大部分成果采用的都是定性方法或是简单的定量研究,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烈的复杂数据模型的构建相当稀缺。
3.慢城与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国民的旅游意愿不断增强,交通条件的发达和各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逐渐有人从慢城视角去分析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琰、殷杰(2014)运用RS数据和GIS技术,基于慢城视角,以人类活动强度、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为慢旅游目的地开发的主要参考标准,选取夜间灯光、土地利用现状、地形高程、大气气溶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5个评价因子,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权重后进行空间运算,开展了适宜性评价;方敦礼(2015)认为长江三角洲发展生态慢旅游条件成熟,并从生活休闲化的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城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线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和江南水乡古镇五个方面探讨了长三角洲构建慢旅游地区的生态路径;杨大蓉(2017)重点讨论从旅游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推进“人”的城镇化、创新思维引领、充分体现绿色理念和用现代手段保护传统五个方面建设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昔今姬、吴红、吕弼顺(2017)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为例,基于慢城的理念,分析了龙井市的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全域开发旅游线路的观点;贺佳婴(2015)以硕士论文的形式,基于慢生活的理念,分析了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能性和可及性。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首先,从慢城视角下探讨城乡旅游资源开发的在国内起步较晚,成果不多且零散不成体系;其次,研究的深度不够和理论性不强,这直接影响了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研究成果的面世;最后,由于《国际慢城宪章》规定慢城发展的标准是5万人口以下,导致研究对象的选取都集中在小城市、城郊和农村地区,样本选择的典型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对象的选取在地区上除了要兼顾城乡、也要兼顾东中西部和南北部。
4.慢城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学术界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视角非常多,成果丰富,但从慢城出发的由于起步晚,所以相关著述较少。孙根紧(2012)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慢城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慢城运动也理应成为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4];鲍巧玲认为我国传统的古镇文化博大精深,慢城中的慢生活理念只是古镇诸多文化精髓中的一个方面;李雪梅(2015)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与中国乡土建筑及传统村落的“慢”,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的现实状况急需“慢城”理念的引入和“慢城”内涵的延伸四个方面论述了“慢城”理念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及性;徐新林(2015)论述了“慢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郑州市上街区方顶村为例,试图去理清慢城理念视角下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路径;金戎(2016)以山西为例,系统地讨论了慢城理念视角下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包括慢城与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慢城理念运用于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可行性和慢城理念下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
总的来说,慢城理念的引入确实给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由于研究刚刚起步,很多的探讨都集中于慢城本质内涵的概述以及慢城引申价值对于研究对象的启发意义。“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慢城与周边城市发展的适应研究,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从慢城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待进一步地扩展和深化。
三、国内慢城研究展望
1.慢城研究的中国化路径
可喜的是,国内学界近年来立足本土实况,积极融入国际慢城的发展和研究,作者从慢城出现至今的演进阶段图(图1)尝试性地提炼出慢城研究的中国化路径(图2)。
图1 慢城发展的阶段
图2 慢城研究的中国化路径
慢城研究的另一种新趋向:慢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
决胜全面夺取小康社会的胜利,努力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幸福和农业的兴盛是“三农”问题的工作核心,如何促进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涉入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学科门类几乎涵盖了我国高等教育划分的所有学科。西方舶来的慢城理念如何契合和推动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呢?慢城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性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它们之间互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作者尝试性地对以上两个问题作出了解答(如图3所示)。慢城理念中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热情好客和经济价值的5个核心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这或许可以成为国内慢城研究的另一种新趋向。
图3 慢城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
四、结语
“慢食”“慢生活”和“慢城运动”作为西方舶来品,经过多年的理论提炼和实践检验,国内学术界、政府机构和社会大众对其的思考更加理性化和本土化。我们要勇于去借鉴“慢城”中合理的成分,剔除“水土不服”的成分,为我国在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路径。然而,慢城运动能否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否突破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宏观政策方面的差异和障碍在国内进行大范围地推广,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