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力量”及相关概念辨析

2019-10-21张学兵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核心力量躯干核心区

张学兵

核心力量(core stentgh)是一种由康复与健身领域引入体育领域的新型力量素质。其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而核心稳定性开始于人体脊柱的解剖与生理学理论[1],因此,可以把核心力量认定为是核心稳定性的下位概念[2]。而自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与理念引入到我国体育领域以来,逐步成为我国体能训练的研究焦点。在为我国带来体能理论与实践上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对国内本土体能话语体系形成较大的冲击[3]。有部分学者提出,西方所谓的先进力量训练理念(如核心力量、功能性力量等),其实在中国传统武术和养生中早已有之[4]。目前,国内多数运动项目已经把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依然沿袭西方“core stentgh”思想体系,仍未摒弃“西方中心主义”,以致未形成国际话语权,还引发国内学者对核心力量概念上的争议。基于此,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需梳理核心力量概念的演变历程,以此澄清核心力量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解构西方核心力量话语关于中国核心力量的主流叙述,建构中国本土的核心力量话语体系。

1 对“core”翻译为“核心”一词的质疑

核心力量(core stentgh)是一种典型的由西方引入国内的体能训练理念,而由于国内学者对核心力量内涵认识上的偏差,存在对“核心力量”一词的误读、误用,容易引起对力量训练实践指导的混乱。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于“core stentgh”中的“core”翻译成“核心”能否准确性表述原意提出了质疑。运动训练界知名专家田麦久先生指出,“核心力量训练”中文翻译得不够恰当,汉语词义学中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解与“core strength training”的本意是有区别的[5]。杨至刚依据对中文“核心”的界定,结合国外“core、core strength、core stability”的内涵分析,认为我国把“core、core strength、core stability”翻译成“核心、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并不准确,而是把“core、core strength、core stability”的概念扩大化,由此提出了“中心、中心力量、中心稳定性”等概念[6]。赵佳指出:核心力量训练来自于外来语“Core strength training”。若直译成核心力量训练,很容易带来概念上的理解偏差。并提出应把“Core”翻译成“核心区”(即人体的中间区域)较为确切,因此,“core strength training”应翻译成中文“核心区力量训练”[7],从而衍生出“核心区力量”“核心区稳定性”“核心区稳定性力量”“核心区动力性力量”等相关概念。王保成指出:核心力量实际指人体中心部位的力量。由于翻译问题,将“core”翻译成“核心”,应理解成“中心”,所以“核心力量”应该称作人体“中心区力量”[46]。而谢正伟认为,把“core strength training”理解成“核心力量训练”,很容易将人们对专项运动训练的认识和理解引入误区[8]。

黎涌明曾对“core strength”的来源进行考证,同时指出了“core strength”是由“core stability”演变而成,而“core stability”是由国外解剖与生理学理论中人体脊柱相关力量研究演化而成[1],由此推论“core strength”起源于人体脊柱稳定性相关理论的研究。显然可知,“core strength”实质是对有关人体脊柱稳定性力量的一种英文“引申”表达。而我国学者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方法把英文“core strength”翻译成了中文“核心力量”,从而完整形成了中文“核心力量”一词的演化史(如图1所示)。依据历史逻辑推导,“核心力量”概念表述其本质就是对人体脊柱稳定性力量的中文隐喻表达。简言之,“核心力量”可以理解为“脊柱稳定性力量”。《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core”的解释有(水果的)果心、核儿、(事物的)中心部分、最重的部分、核心等[9],而我国对中文“核心”一词的解释又有多种,可理解为“中心、(事物的)主要部分”[10],也可译为“事物最要紧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11]。从中文“核心力量”一词整个演变过程上分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加之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中文一词多义的复杂化及中西文化等多种因素,难免会给国人理解上带来各种分歧。

图1 “核心力量”一词演变历程

2 核心力量的当代界说

当前,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体能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有效发展了核心肌群的力量和身体中枢平衡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并起到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但核心力量训练与我国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于红妍指出:核心力量为传统力量训练做出了补充和发展,其显著特点是“不稳定因素”的增添,并指出核心力量训练应趋于专项化[12]。林华等认为: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之间互为补充,都是现代体能训练的基本训练方法,但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传统力量训练中核心肌肉发展的不足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训练,具有一般力量训练的性质、专项力量训练的作用和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理念[13]。冯建军、袁建国提到,核心力量训练区别于传统力量训练最为关键的是在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这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而至于两者关系,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都是现代体能训练的基本训练方法[14]。张春合、蔡端伟认为:应该把核心力量训练看作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而这种补充既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15]。魏小芳等也认为,传统抗阻力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是互存互补的关系,但从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部分内容及有益补充。[16]陈小平等提到,核心力量训练突出特点是“核心稳定”,给传统力量训练带来了创新性变化,拓宽了传统的腰腹、背肌训练的结构范围,提升了核心力量对竞技运动功能上的影响力,打破了传统的躯干肌力量训练的局限性。[17]姜宏斌提到,核心力量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是解决传统力量训练掣肘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统抗阻力力量训练衍生的新型训练方法[45]。于洪军等依据肌纤维募集定律的理论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协调稳定能力的训练,是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的一种有益补充。刺激肌纤维的增长和募集,必须要通过抗阻力量来实现,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对力量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18]。综上所述,核心力量训练是在我国传统力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融合了当代先进力量训练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力量训练理念。质言之,就是我国传统力量训练中针对人体核心部位(一般指腰、腹、背等)稳定性力量训练的一种新提法。

“力量”和“核心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逻辑学分析,当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包含关系时,有属概念(外延较大的概念,即上位概念)和种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即下位概念)之分。“力量”与“核心力量”之间就存在这种包含关系,其中,“力量”是属概念,“核心力量”是种概念。若用数学中包含关系术语做类比的话,“力量”是一个集合,而“核心力量”则是“力量”集合中的真子集,由此推断“力量”集合内应该包括“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两个真子集(如图2所示)。而图2中呈现出一个现实问题:该如何定义与区分“核心力量”与“非核心力量”这两个概念呢?对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空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图2 力量与核心力量之间的关系

“核心力量”中的“核心”又该如何理解呢?目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核心”的研究,但是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在此不妨参照一下“核心素养”一词的界定。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在国内教育界备受关注,逐步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如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词语。但目前我国学者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上未达成共识,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普遍存在误解误用现象[19~21]。这与我国运动训练界中“核心力量”一词处于同样的尴尬境地。“核心素养”[22,23]和“核心力量”[24]同为西方的“舶来品”,被引入国内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二者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认识上的混沌、理论与实践上的误解误用等问题[25,26]。但对两者争论的矛盾焦点却不一样,“核心素养”集中于“素养”一词,而“核心力量”趋于“核心”一词。国内从事“核心素养”研究的学者们基本采纳了“key competences”(或“key comptetencies”)的英文表述形式,与之相应的,“competence”(或“comptetencies”)就对应了中文的“素养”一词。高德胜对“核心素养”进行隐喻分析时提到“核心”一般是就同一事物的内部秩序而言的,即同一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不是同等重要的,而是有核心、有外围、有边缘的[27],因此,对于“核心”一词可视为或等同于“关键”或“必备”[21,28]。而国内从事“核心力量”研究的学者们对于“核心”一词理解一直趋于泛化,其争论的矛盾焦点为核心力量“核心区域”的定位。由于对“核心区域”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核心力量”的其他衍生概念,主要有核心区力量、中心力量、躯干稳定性力量、核心稳定性力量、躯干支柱力量、功能性力量等。另外还存在对“核心力量”两种不同的理解与质疑:一种认为应把“核心力量”理解成是人体运动链(动力链)中发挥着最重要作用的力量,但在人体各种运动过程所发挥着最重要的力量不一定是“核心区域”部位的力量;另一种认为应把“核心力量”理解成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最重要的运动素质,但力量素质却不一定都是在所有运动过程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运动素质。以上两种不同的见解从一定层面扩展和补充了人们对“核心力量”概念的认知范围,但是这两种观点只是从字面上分析了“核心力量”一词,缺乏追溯“核心力量”一词源头的学术定力。

3 核心力量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辨析

3.1 核心(区)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核心(区)”的界定都存在着争议,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核心(区)”的界定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体躯干的不同部位(范围)展开的,从而形成了“小核心”“大核心”等不同概念。但有学者认为“核心区”其实在中国古已有之,如“丹田”“三节”“中盘”“腰马合一”等理念皆是对人体“核心区”在运动中重要作用的集中反映,同时指出了传统武术理论中“丹田”中“中丹田”“下丹田”及“三节理论”的“中节”与“大核心”概念相一致,而“腰髋”“中盘”与“小核心”观点相吻合[29]。而闫鹏宇、张新安指出,目前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人体核心区域,主要是由脊柱、骨盆和髋关节构成,具备特有的力学特征与作用。[30]但从目前国内外有关“核心(区)”的研究成果看,韩春远等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中对“核心(区)”的研究观点相对更有说服力。他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多学科训练理论协同发展与完善和许多项目训练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核心区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身体重心的位置关系,认为:核心是“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具体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并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系统,同时也受呼吸调节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还指出依据不同项目的专项技术动作的需要,核心区的范围也是可有所拓展,即为“大核心区”,具体范围为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胸廓、髋关节和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31]。

3.2 核心力量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核心(区)”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不同见解,从而导致“核心力量”概念的界定是趋于多样化,基本上一致认为核心力量是由人体“核心区域”产生的力量,即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力量[16]。因学者对“核心(区)”在理论与实践上定位不同,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核心力量”概念。黄继珍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发力源”,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就是人体核心稳定性[32]。徐树礼、危小焰指出: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支撑时所产生的力量。[33]魏小芳等提出: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区域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神经系统协调下传导整合的肌肉收缩力量,是竞技运动项目动作完成的直接“发力源”及能量库,具备控制身体平衡、稳定人体重心、传递运动力量的功能力量[16]。韩春远等认为:核心力量是指核心肌群在稳定身体姿势与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与控制能力、肌肉功能性与协调性能力以及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力量能力。[26]姜宏斌提出: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区域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神经系统协调下传导整合的肌肉收缩力量,具备控制身体平衡、稳定人体重心、传递运动力量的功能力量。[45]总之,核心力量是为了发挥产生、控制、稳定、传递等功能,在人体运动链(动力链)中,受神经-肌肉系统支配下由人体核心(区)产生的一种特殊性力量。

3.3 核心(区)稳定性

“核心稳定性”的概念最早就是由日本解剖学学者Panjabi提出来的,并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30]。北京奥运周期核心稳定性和动作的概念被引入国内。[34]核心稳定性作为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这明显区别于我国传统力量训练之处。[32]W.Ben Kibler提到:核心稳定性是在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中,为保证力量和运动能够最适宜地产生、传递、控制至四肢末端,而具有的控制躯干位置和运动的能力[35]。陈小平等指出:核心稳定性是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6]。于红妍认为:人体核心的解剖学位置应界定在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并将肌肉的起止点或起点或止点位于这一区域间的肌群称之为核心肌群[12],并把核心稳定性界定为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37]。郭树涛等根据脊柱稳定性模型,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三大子系统,即为控制子系统、被动子系统以及主动子系统[38]。而赵佳认为核心区稳定性是多维系统共同作用下的身体的控制能力,由四个系统构成,分别为控制子系统(神经系统)、主动子系统(肌肉系统)、被动子系统(骨骼、韧带系统)、调节子系统(呼吸系统)[7]。韩春远等指出: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核心区的关节肌群有效产生、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与重心的能力,是在神经、肌肉、骨骼和呼吸四大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控制脊柱和骨盆的稳定姿态,使人体核心区(部位)保持中立位的稳定状态。它为运动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将不同关节肌群的收缩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使整体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能力。[31]简言之,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肌肉系统、骨骼韧带系统以及呼吸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26]魏小芳等认为:核心稳定性特指人体核心区域肌群关节韧带等组织,通过控制脊柱和骨盆的稳定姿态,激活发力、传导力量、稳定重心及调控姿态的力量能力。[16]姜宏斌提出:核心稳定性指人体核心区域骨骼、关节、肌肉及韧带等组织,利用脊柱-骨盆-髋关节相对稳定的结构特性,诱导发力、传递力量、转移重心、调控姿态的力量能力。[45]而针对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见解,具体可分为:一种为等同关系,即核心力量训练就是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力量的英文概念是“core stability”,(即核心稳定性),准确来讲是属于一种稳定性能力[39];从属关系,即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因素或核心力量训练是核心稳定性训练一种方法(或方式);逻辑上为非充分必要关系,即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及手段的理论来源,而核心力量协同人体相关素质构成核心稳定性。具体讲就是二者互为条件与基础,相互渗透、制约与促进[45]。以上三种关系,各有一定理论依据。至于两者关系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上去考证。

3.4 核心区力量

我国学者对“Core strength”的中“core”的理论研究多数是围绕着人体中轴部位的“核心区”展开的。赵佳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实际上指的是人体核心区域的训练,应把“Core”隐喻翻译成“核心区”,“Core strength”即为“核心区力量”,从而以此界定核心区力量是核心区肌肉在稳定人体核心区部位及重心的同时使人体产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转的力量能力,核心区力量包含核心区稳定性力量和核心区动力性力量,是一个二元概念[7]。而董德龙等则认为,“核心力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进而导致出现对“核心力量”理解诸多不一致的现象,其中关键点在于对“核心”与“核心区”的理解和界定,而当前所提到的“核心力量”概念通常指的是人体核心区域的力量,因此,应把“核心力量训练”称之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简称核心区力量),这样表述才能明确指向[40]。总之,“核心区力量”概念是针对“core strength”中“core”不精准翻译而提出的。消除了“核心力量”概念上理解的模糊性,明晰了“核心力量”训练实践上的定位,看似能解决“核心力量”概念引出无休止的学术争议,但能否成为力量训练上学术概念的主流,值得商榷。

3.5 核心稳定力量

“核心稳定力量”这一概念的中文提法出自于陈小平、黎涌明一文《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以运动项目为依托的探索性相关研究成果,如:彭云钊等的《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侯向锋的《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对射箭运动员固势——撒放阶段稳定性影响的研究》、郑伟涛和屈萍的《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在帆板运动中的应用研究》、李瑞杰等的《青少年男性蝶泳运动员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模式探索与实证研究》等。从以上文献所使用了操作性定义分析可知,所采用的“核心稳定力量”概念其实质仍是“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两个概念的变换说法。总之,“核心稳定力量”是基于“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这两个概念的交叉关系而提出的(如图3所示)。因此,可以理解为“核心稳定性”中的力量训练或者“核心力量”中稳定性训练。

图3 “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力量”三者关系

3.6 躯干稳定性力量

“躯干稳定性力量”概念源于田麦久、刘大庆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并对“躯干稳定性”“躯干稳定性力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为:躯干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躯干部位有效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可分为屈伸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力量是指对人体躯干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的躯干周围肌肉的力量[41]。“躯干稳定性力量”是基于“核心区域”这一概念指向不明而提出的。从躯干稳定性力量的相关主要内容(如肌肉群、肌肉分布等)所涉及理论依据上看,依然是在“核心力量”理论与实践框架下呈现出来的,从而断定“躯干稳定性力量”其实质属于“核心力量”理论中“大核心”概念的范畴。但是,从“躯干稳定性力量”文字表述看,更能准确表达外文“Core strength”原意,且便于理解。在实践上更具针对性。能否被运动训练界人士普遍接受,还需要立足本土化问题,不断推进原创性研究。

3.7 躯干支柱力量

“躯干支柱力量”概念是针对“核心力量”概念模糊性表述提出的。从其对“核心(区)”的界定范围上看,其实质是核心力量理论研究中“大核心”概念,所涉及研究内容体系仍在“核心力量”的范畴。扆铮等基于肩关节、脊柱、髋关节三部位在人体运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躯干支柱力量”概念,即为人体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部位的肌肉,以保持人体姿势、提供近端固定和传递上下肢能量为目的所产生的力量能力。[42]。同时还针对“躯干支柱力量”的解剖及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研究的理论依据上仍是围绕“核心力量”相关理论,如躯干肌肉的位置与数量、肌肉分类、功能定位与应用、训练方法与手段等。“躯干支柱力量”概念具体定位了“核心区域”,给传统核心力量训练指明了训练方向,从一定角度深化了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层面,解决了“核心力量”概念上误解误用等问题,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接受,且不易造成概念上认识的偏差。在体能训练“热”的当前,敢于挑战传统,大胆创新提出一种“本土化”新概念,有利于建构“中国化”力量训练话语体系。

3.8 功能性力量

功能性力量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提出了一种训练理念,是人体机体从事日常活动和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基础力量。曾一度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和运动康复的领域。至2000年后,逐步被引入到竞技体育的领域。Gary首次提出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概念[43]。功能力量训练不仅是一种新的力量训练方法,还是一种新的训练思想,其核心训练思想就是突出动作质量,并将动作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17]。针对核心力量与功能性力量训练间的隶属关系,董德龙等指出: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一个趋于“一般性”的概念,而核心力量属于功能性力量的范畴,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一种形式[40]。魏小芳等提出:功能性力量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理论中力量训练理念的具体化,介于抽象概念的范畴,而核心力量训练是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的典型代表[16]。张春和、蔡端伟指出:功能性力量训练作为新型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方法的其中之一,其包括了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悬吊训练等训练理念。[44]而姜宏斌认为:核心力量为新型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式。但是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作为新型的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其都不是脱胎于竞技体育领域,而是由其他领域引入竞技体育范畴。“核心力量”与“功能性力量”作为2000年以来力量训练领域中的两个关键词,借鉴并融合了传统力量训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无疑为传统力量训练开辟了新路径。总之,核心力量训练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方法或方式之一。两者都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延伸与拓展,从现代力量训练体系结构中隶属关系看,应归属于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范畴。

4 结语

“核心力量”这一中文概念属于西方舶来品,由英文“core strength”一词翻译而来。“core strength”是由“core stability”演化而成,起源于有关人体脊柱稳定性相关理论研究。由此推论,“核心力量”概念表述其本质就是对人体脊柱稳定性力量的中文隐喻表达,而把“core strength”理解成“脊柱稳定性力量”还需进一步考证。而“核心力量”至引入国内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其矛盾的焦点可分为两点:其一为“core”翻译成“核心”是否得当。中文“核心”属于多义词,因而会产生“核心力量”的不同理解;其二为“核心力量”的“核心区域”的定位,国内外学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人体躯干的不同部位(范围)展开的,从而形成了“小核心”“大核心”等不同的说法。针对核心力量训练与我国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核心力量训练是在我国传统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融合了当代先进力量训练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力量训练理念。质言之,就是我国传统力量训练中针对人体躯干部位(一般指腰、腹、背等)稳定性力量训练的一种新提法。由于中文“核心力量”这一概念表述的模糊性,从而导致国内学者对“核心力量”的认识和理解一直趋于“泛化”,形成了类似于“核心力量”的其他衍生概念,主要有核心区力量、中心力量、躯干稳定性力量、核心稳定性力量、躯干支柱力量、功能性力量等。总之,核心力量是为了发挥产生、控制、稳定、传递等功能,在人体运动链(动力链)中,受神经-肌肉系统支配下由人体核心(区)产生的一种特殊性力量,应归属于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范畴。

猜你喜欢

核心力量躯干核心区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树与人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试探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经济性的影响
仰卧起坐,使你躯干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