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牧民合作发展生态畜牧

2019-10-21王玉虎马清德杨毅青罗增海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9年10期
关键词:草畜农牧民畜牧业

■ 文 / 王玉虎 马清德 杨毅青 拉 环 罗增海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历经10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初具规模,涌现了一批典型,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一条路子。这10年,是不断探索、总结、改革、深化、奋进的10年,更是汲取群众创造、凝聚集体智慧、提升转型的10年。

一、回顾过去,务实探索奋进

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做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断,并提出“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从机制体制上趟出一条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开始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探索新征程。

2008年—2010年,为初步试点阶段。2008年,省农牧厅印发《关于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省牧区6州选择7个纯牧业村开展试点。试点内容包括:以合作社为平台,实行牲畜、草场股份制经营;以草场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以联户经营、分群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后期试点扩大到30个县,为牧区落实党的政策、破解草畜矛盾、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改革助推作用。

2011年—2012年,为探索推进阶段。按照《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环湖地区现代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青南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草场使用权流转,引导牧户规模经营,加快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到2012年底,实现了883个纯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以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些建设经验初步形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3年—2014年,为提高完善阶段。2013年以来,全省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择优扶持100个省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遴选100名大学生村官领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4年6月,农业部批准青海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生态畜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进展。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数量达961家,牧户入社率达72.5%,牲畜整合率达67.8%,草场整合率达66.9%,探索出“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理顺了草地畜牧业生产关系,加快了转型发展。201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青海调研时,对当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5年至今,为巩固提升阶段。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创新6大机制、凝练3大模式、建设8项制度,利用6年时间在牧区6州通过集中建设和政策匹配,重点建设100家以上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84家试点社基本完成股份改造任务,大部分合作社实现年底分红。梅陇、拉格日等6家合作社被授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创新示范基地”。青海省“资源量化股份合作助力草地生态畜牧业绿色崛起”入选“2017中国三农创新榜”,这是青海省农牧工作乃至全国牧区和畜牧业工作第一次入列创新榜单。

二、盘点成果,业绩可圈可点

1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为牧业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经验,也为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了信心。

提升组织化程度,整合生产要素。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家,实现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化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实现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

培育树立先进典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试点社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了梅陇、拉格日、岗龙、哈西娃等一大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典型,成为引领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标杆。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原来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的村,2010年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过9年发展和探索,人均收入达4万元,建成了社会主义牧民新村。

优化产业结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传统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65%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实体,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劳务输出,拓展了运输、建筑、餐饮、住宿等产业,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持续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精准脱贫。多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2017年,100家试点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达11856元,比6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2394元,高出25.3%。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291元提高到2017年的8876元,年均增速达5%。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通过项目配股、劳动培训就业等,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普遍实现了稳定脱贫。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三生”共赢。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有效解决了牧业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人工草地面积达710万亩,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2010年—2016年,拉格日村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三、总结经验,坚持创新是根本

10年生态畜牧业发展,既是不断总结启迪的过程,又是坚持创新持续发展的过程。

立足共享发展,坚持合作经营,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始终将维护和实现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牧民以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向,破解千家万户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不仅保护了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实现适度规模发展,使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富日子,还为精准扶贫探索了经验。

立足绿色发展,坚持集约经营,是解决草畜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始终坚决贯彻生态立省战略,创新了按草原承载力核定入股牲畜上限的草畜平衡管理机制,实现了以草定畜,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草畜平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通过资源入股,合作社成员互相监督,建立了适合青海牧区实际的发展机制。

立足科学发展,坚持激活要素,是实现传统草地转型升级的根本。始终将畜牧业资源优化重组作为核心,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牧业资源和农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牲畜按类组群分群饲养、草场按群划分划区轮牧、劳动力按技能竞争上岗分工负责的生产模式,为畜牧业科技推广搭建了平台,确保了畜牧业稳定增产,初步建立起由合作社对接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格局。

立足协调发展,坚持政府引导,是推进生态畜牧业持续深入的关键。10年来,各级政府作了一系列研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于2016年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整合投入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3.4亿元以上,撬动了大量社会投入。6家省级涉农科研教育单位联点支持6州建设,380余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帮带合作社发展。总结形成了“三个贵在”“五个绝不动摇”工作理念,建立了从省、州、县、乡到合作社的五级考核体系。

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全省生态畜牧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地区党委、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重视不够,县乡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各州之间、县域之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运行良好、运行一般、“空壳”的各约占1/3。农牧民素质整体偏低,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管理、营销、财务等人才。三是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大多数合作社卖的还是初级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之间衔接不紧密,亟待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水平。

四、展望未来,目标明信心足

下一步,青海省农业农村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继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按照分类管理试点社、探索发展联合社的思路,力争每县打造2家—5家示范社,到2020年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达300家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横向联合,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提升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全力抓好牦牛产业振兴。实施“33311”工程,推进牦牛养殖增效、品牌增值、牧民增收。落实《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

精心组织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以牦牛、藏羊、青稞产业为主,积极培育品牌文化,试点建设一批“公司+农牧民合作社+基地+农牧民”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做强一批品牌。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建立健全高原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认真落实生态畜牧业产业扶贫。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行动。从强化产业指导、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主体培育、营销帮扶、品牌打造、范例推广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猜你喜欢

草畜农牧民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推动草畜产业化发展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思考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