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种源菌种的不同保存期对生产种性的影响*
2019-10-21吕明亮陈再鸣薛振文李伶俐应国华
吕明亮,陈再鸣,薛振文,李伶俐,应国华**
(1.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香菇(Lentinula edodes) 菌种是香菇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菌种种源对香菇栽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香菇种源菌种保存技术对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大部分产区香菇菌种生产还处于小作坊分散式生产,种源菌种保存技术相对落后,在实际生产中利用冰箱保存比较普遍[1],通过对该保存方式的种源菌种进行出菇栽培试验,探讨种源母种不同保存期对栽培效果的影响,为香菇种源菌种保存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香菇种源菌种:香菇L808,来自丽水市大山菇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见表1。菌种保存方法:试管PDA斜面培养基(20 mm×200 mm),菌种长满培养基后,将试管棉塞蘸溶化石蜡封口。在家用冷藏箱,用水银温度计实测温度4℃~5℃下保存。保存的试管菌种经过转管1次培养活化后,进入正常的菌种扩繁栽培试验。
试验地概况:浙江省丽水市城郊,海拔60 m左右。
表1 参试香菇L808种源菌种Tab.1 Test of Lentinula edodes L808 strains of provenances
1.1 菌种扩繁
2017年4月6日用试管母种接种菌种瓶原种,生产种用规格为15 cm×32 cm×0.005 cm的聚乙烯菌种袋装料,高压灭菌,冷却后于6月19日接种生产种,在7月4日~7月20日测量菌丝生长速度。
1.2 试验菌棒生产和培养
用双袋法制棒,内层为保水袋,外层为常规聚乙烯筒袋,外筒袋规格为15 cm×55 cm×0.005 cm。栽培棒基质配方:杂木屑79%、麸皮20%、石膏粉1%。常压灭菌,冷却后于接种箱中接种。生产棒各菌株在9月1日接种,接种后套上外套袋于室外荫棚下常温培养,于9月18日~9月25日测量各菌株的菌丝生长距离。
按照参考文献[2]的方法进行培养出菇管理,根据发菌情况,菌种L808-1菌棒于10月25日脱去外套袋,刺孔,L808-12于11月1日刺孔,菌种L808-11菌棒在11月3日基本发满,于11月6日刺孔。刺孔用滑落式机械自动刺孔机,每棒刺孔数为50个左右。孔大小为0.5 cm×0.5 cm,深约2.5 cm。
1.3 出菇管理
各菌株制作试验菌棒150棒,各选取无污染菌棒90棒,以30棒为1个小区,重复3次。12月14日在层架上排放(天气为阴天),做好标记后脱袋管理,只脱去外袋,留下保水袋。主要管理是湿度管理,气温低于15℃时,每天中午喷水1次,到3月份,气温升高,改为早上和傍晚各喷水1次。每天察看,采收8分~9分成熟香菇子实体,对鲜菇称重记录。于1月2日对采收的菇体抽样测量子实体外观,拍照。
分别在1月11日第1次注水。2月27日第2次注水。于3月21日,第3次注水。到4月20日采菇结束。
2 结果
2.1 菌丝生长情况
分别对生产种菌包(7月4日~7月20日) 和生产菌棒(9月18日~9月25日) 的菌丝生长速度进行调查和统计,如表2、表3所示。
表2 生产种菌丝生长速度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spawn mycelia
表3 菌棒菌丝生长速度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artificial log mycelia
与对照相比,在香菇菌种的生长前期,经过低温保存的菌种菌丝生长较缓,到中后期二者菌丝生长基本接近,趋于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只通过一次转管斜面培养基培养,菌丝活化不够充分。但在生产棒菌丝培养阶段,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已相近。
前期菌种L808-1在培养基中萌发生长较快,于10月25日满袋,菌种L808-11、L808-12后期发菌速度也较快,满袋时间在10月28日~10月30日,差距在5 d以内。
2.2 转色出菇情况
从菌棒的转色出菇观察,刺孔放气后菌棒的转色期基本相近,脱袋后于12月29日~12月30日达到第一潮菇的出菇高峰期,各菌种间无明显的差异。但菇形色泽上稍有差别,见图1~图3。
图1 菌种L808-1的出菇情况Fig.1 Production of L808-1 strain
图2 菌种L808-11的出菇情况Fig.2 Production of L808-11 strain
图3 菌种L808-12的出菇情况Fig.3 Production of L808-12 strain
从第一潮出菇情况看,出菇后,菌种L808-1菇体菌柄粗短,菌盖表面色泽较深,而菌种L808-11与L808-12的菇体菌柄细长,且菌盖表面的色泽较浅。
2.3 产量
12月20日开始少量采菇,到4月25日采收结束。对香菇产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显著性,各菌种栽培的平均单棒产量数据如表4所示。
从整个生长周期的香菇产量来看,经过低温保存后的香菇菌种,3个重复栽培的平均产量有所下降,菌种L808-1与L808-11间有显著差异,其他菌种间无显著差异。
2.4 子实体外观指标
表4 不同菌种的平均单棒产量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yields of different strains
随机抽取30个子实体,测量每个菇体的单菇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的平均值,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菌种子实体外观性状Tab.5 Fruiting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rains
从表5统计结果可知,随着菌种保存时间的延长,子实体的单菇重明显下降,菌盖直径减小,菌盖厚度无明显差异,菌柄长度变长,菌柄直径变小,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值变小。从各数据的变化,基本反映了香菇种源菌种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菌种栽培时的农艺活力的下降,香菇子实体外观性状的退化趋势。
3 结论
通过本试验,香菇种源菌种用冰箱经过低温保存(4℃~5℃),对香菇产量和子实体的外观性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子实体的外观性状指标与保存期长短具有相关性。
经过一定保存期的香菇菌种,使用时要充分活化,有利于菌丝活力的恢复,与蔡令仪等[3]的研究结果相符。保存后的菌种在投入生产前需要经过栽培试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