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产品加工现状与未来市场前景浅析
2019-10-2122
22
1.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806 2.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1806 3.西安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16
猪副产品俗称“猪下水”,是人类传统消费的肉食品,它以独特的风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和青睐。依据“以脏补脏”的中医理论,它的滋补和营养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1]。部分可食用副产品及非食用猪副产品是生物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有着极其重要的商业价值。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对新时代的变化作出了新的论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以判断,未来消费者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追求新型的健康消费模式。
因此,猪副产品现有的加工现状必须改变,猪副产品加工质量需要提升,新型生产、消费模式值得探研。
1 猪副产品的加工现状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好当时人民群众的肉食消费需要,基本上是一个乡镇一家屠宰场,甚至是“小刀手”在树底下、水井边、房前屋后,随地操刀屠宰。虽然多年来各地屠宰业蓬勃发展,但在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原始的屠宰方式依然存在,尤其是现有生猪副产品加工规模偏小、手工作坊生产、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卫生不达标,并且猪副产品多以第三方承包的方式进行加工(业内俗称外包)。外包方小、散、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人员技能素质偏低等诸多现象日益显现。另外,外包方没有长远打算、短期行为、追求眼前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1.1 猪副产品加工规模偏小、资源配置偏低
目前,猪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基础设备设施配置不完善或是无配置。更有甚者,没有专门的副产品加工间,仅是简陋工棚或露天场所等。资源配置偏低,非流水线作业,各加工环节不连通,浪费人力、物力;检验检疫人员和检验设备的缺失,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更是随意丢弃,不可食用或有害的产品更不能得到有效地处理。
1.2 猪副产品加工手工作坊、效率低下、环境污染
小规模猪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手工操作,“水龙头+屠刀”,技能偏低、工艺技术差,效率低下,加工环境脏、乱、差等状况。加工现场污水横流,尤其是胃肠加工,其内容物不能有效回收利用,顺水而下;一是浪费水资源,二是污染环境,甚至会引起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疫病的传播。
1.3 猪副产品外包经营、无标准生产、质量参差不齐
现有屠宰加工企业猪副产品多是外包方加工经营,屠宰企业只是在其中担任监管职责,同时也会形成监管疏漏,对猪副产品的质量安全,管控把关不严,企业主体责任不能到位。
猪副产品加工环节外包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行业内没有统一的加工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各不相同等。导致上市猪副产品裸装、散装、泡沫箱装、无标识、标识不全等,质量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2 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助推猪副产品加工变革与创新
相对于生猪屠宰行业主产品(片猪肉)的状况,副产品加工在设施设备配置、工艺技术、环境优化和人员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人们新型健康消费模式的需求。
2.1 疫情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
从2018年8月初,我国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逐步扩散,现已经蔓延到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传播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且病毒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面源污染,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2019年我国政府对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毫不松懈,逐级落实责任,开展资格清理,严厉打击非法调运、私屠滥宰等专项行动。从清理到落实生猪屠宰环节“两项制度”百日行动至2019年7月以来,全国共清理小型屠宰场点8 095个,如图1。提升了生猪屠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效果逐步显现,且步伐进一步加快。
图1 近3年来屠宰场点变化数量
2.2 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助推猪副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2019年3月25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GB/T 9959.4《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第4部分:猪副产品》,201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规定猪副产品加工技术、安全卫生指标、检验规则、标识、包装等标准。它必将助推猪副产品质量提升和改进。
另外,国家标准《畜禽副产品加工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也必将助推猪副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2.3 消费需求及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升级
新时代的年轻人追求新潮、时尚,容易接受新事物,其中80后、90后更是伴随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成长。当下消费需求模式呈现出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尤其是线上消费需求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每天都在更新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从过去的2G发展到4G,其主要以满足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人联网”为主要场景,据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部署,2020年以后5G通讯技术将进入商用阶段,5G网络将满足万物互联,新一轮信息网络革命即将开启。“万物互联”的应用,将进一步带来市场消费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猪副产品及销售模式必须升级,才能融入到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消费模式中。
2.4 围绕转型升级,完善资源配置、提升技术、优化环境
屠宰企业转型升级后,猪副产品质量改进势在必行。规模较小、作坊式的副产品加工将会逐步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今后,将更能凸显出大型屠宰企业在猪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优势,加大企业在猪副产品加工方面的资金投入,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优化环境、提升人员技能培训等都会得到高度的重视。现代化的猪副产品加工车间,流水线生产将成为屠宰企业的标准配置,猪副产品的加工现状将得到彻底改变,如图2。
图2 某公司副产品加工车间平面示意图
为满足新型市场消费需求,猪副产品质量升级改进大势所趋,屠宰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猪副产品加工模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加工生产。例如传统的人工翻肠,效率低下,且容易破损,粪便残留,用水极其浪费。机器翻肠如图3,清洁卫生、效率高,质量好,且节省人力、物力。胃肠道内容物管道输送、猪毛吹送烘干、真空放血等设备将彻底变革传统的猪副产品加工过程。
图3 翻肠机
2.5 加强人员素质与技能提升,实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在现有的猪副产品加工领域,操作人员素质及技能普遍偏低,习惯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操作,没有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加的省时、省力、提升技术;更没有对自身技能水平不高和落后生产力进行质疑,导致猪副产品加工技术不能得到创新与突破。
屠宰企业转型升级后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新标准、掌握新技术、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高水平的服务于猪副产品加工行业。
3 猪副产品未来消费需求和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从原来的物质缺乏,到现在追求更加绿色、有机、健康的消费理念。我们把猪副产品初步分类,其中可食用猪副产品数量在30种以上,非食用猪副产品8种以上,可作为生物企业再加工原材料的有5种以上。
3.1 可食用猪副产品深加工
酱卤肉制品在国人的餐桌上始终占据着重要一席,例如我国百姓最喜欢的酒桌菜品——卤猪头、卤猪蹄、卤猪耳等;特殊风味食品,熟大肠、腰花、肚片等肉质细嫩,味道醇厚;滋补食品——炒猪肝,嫩爽可口,回味悠长,营养补铁;传统补品——猪肺汤,营养唯美,润肺止咳等等,备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因此猪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与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生产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新产品。
3.2 新型包装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消费者对猪副产品更加安全、放心、美味、营养、便捷方向发展的需求,原来的“逛菜市”消费模式,逐渐转化为“商超”、“电商”等采购模式。猪副产品包装规格必须进行创新,在不放弃原有消费市场的前提下,努力拓展新型市场消费领域,于是就会催生出更多新型包装形式的产品,例如真空包装、贴体包装、托盘包装、静态气调包装、动态气调包装、抗菌包装和纳米包装等,如图4、图5。
图4 气调包装猪心
图5 气调包装猪腰
包装材料还要体现绿色、健康主题,包装形状、色泽、图案的设计也极为重要,好的产品包装能极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欣赏,进而增加产品销售。猪副产品在未来的消费趋势中,要更加注重品牌经营,朝着健康、绿色、营养、更便捷化、产品精深多样化等方面快速发展。
随着新的加工技术、新的包装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猪副产品的市场空间必将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3.3 非食用猪副产品的精深加工
非食用猪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可进一步从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化学成分,作为生物制品。如可以生产氨基酸、胰岛素、细胞色素C、胸腺素、蛋白酶、肝素等上百种生物制品和特效药。猪胆可制造“脱氧胆酸片”、“胆酸钠”、“胆黄素”等几十种药物。因此,非食用猪副产品同样能为产业发展、创收增效提供一条新的途径[2]。
4 结论
猪副产品的加工现状随着屠宰行业转型升级而发生改变,通过全行业不断地对猪副产品加工进行改革,使之迈向新的台阶,更能适应未来新型消费模式,让难登大雅之堂的猪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为肉食消费领域的主角;另外,通过对猪副产品更高层次的精深加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营养、健康和优质猪副产品的美好需求,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