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丛生竹在海南岛早期生长比较
2019-10-21郑伟李莲珠王东江陈侯鑫
郑伟,李莲珠,王东江,陈侯鑫
(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海南屯昌 571627)
竹子属于禾本科植物,茎秆中空且木质化,有特别的分枝及特殊的竹箨、花和果实,地下根状茎系统非常发达[1]。世界野生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 200多种,而我国处于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竹子种类最丰富,野生竹子有39属500多种,且竹子种类、面积、蓄积、产量均居世界之首,被誉为“竹子王国”[2]。竹类植物由地下茎、竹笋、竹秆、枝条、竹叶5部分组成,其中地下茎部分由于分生特点和形态特征不同,可分为单轴、合轴、复轴三大类型,据此将竹类划分为散生竹、丛生竹和混生竹[3]。竹子的丛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我国丛生竹有15属170多种,与散生竹类相比,丛生竹类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其竹笋产于夏秋季节,与大部分散生竹笋期相错,其竹材在造纸、编织和纤维利用等领域优势更为明显。我国是世界上竹亚科种质资源最为丰富和特殊的地区,研究竹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件十分优越,但长期以来,对竹类的培育和开发主要集中在以毛竹、雷竹等为代表的散生竹类,而丛生竹类的开发研究一直相对落后[4-5]。丛生竹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在园林中应用的种类较少,部分丛生竹植物为海南特有种植物,收集丛生竹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部分丛生竹植物生长规律,可以有效保护丛生竹植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9种丛生竹竹苗,属于2个属:簕竹属8种,有撑篙 竹 (Bambusa pervariabilis)、 粉 单 竹(Bambusa chungii)、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崖州竹(Bambusa textilis)、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Lour.)]、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Lour.)]及小簕竹(Bambusa flexuosa);牡竹属 1种,为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1.2 种植及数据观测方法
从海南省海口市收集无病虫害的热带海南丛生竹9种,在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1号苗圃放置1个月,一层遮阳网处理,经过炼苗期后,种植在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丛生竹专类园,移植丛生竹苗木前期,将专类园内的杂草清除,按照100 cm×100 cm×50 cm挖坑,10 m×10 m的行距,成行栽植。幼龄丛生竹需要适当荫蔽的生长环境,定植时每株施100 g复合肥(有效成分≥45%),以后定期1个月施50 g复合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并每月进行定株的生长量观测,观测其竹高、地径、眉径、出笋个数及笋高增长量,并初步观测丛生竹的病虫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热带丛生竹收集及成活率
2017年10月份开始收集丛生竹竹苗,通过竹苗培育,每种丛生竹苗木选出8棵炼苗,将这部分苗木暴露在阳光下,用30 cm×30 cm×30 cm布袋装,沙土掩埋,浇灌足够的水,待其长出不定根时,每个竹种各移植5丛到专类园种植。9种丛生竹全部成活,成活率100%;由于种植期间在雨季,水量充足,丛生竹都能定根存活。该结果表明,各种类丛生竹在海南适应性强,存活率未出现较大差异,基本都能够存活。
2.2 丛生竹竹高生长情况
由图1可知,不同种丛生竹竹高年增长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麻竹的竹高年生长量最高,达3.44 m,远高于其他竹种,其次是黄金间碧竹和小簕竹,年生长量均在2.00~3.00 m,其余丛生竹,除了粉单竹和撑篙竹之外,年竹高生长量均未到达1.00 m,生长情况较差。
图1 丛生竹竹高年增长量平均值
2.3 丛生竹地径和眉径生长情况
由图2可知,不同种丛生竹地径、眉径年生长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地径年平均增长量上分析,麻竹地径生长量最高,为20.49 mm,其次是黄金间碧竹(18.75 mm),而地径年生长量在5~10 mm范围内的有佛肚竹(9.53 mm)、粉单竹(9.47 mm),其余丛生竹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均在1.00~5.00 mm;同种丛生竹中,眉径与地径的年平均增长量基本增长趋势相同,但增长的幅度较地径小。麻竹眉径年平均增长量最大,为20.21 mm,其次是黄金间碧竹(12.41 mm),粉单竹的眉径年平均增长量为7.17 mm,剩余丛生竹种类眉径年平均增长量均在5.00 mm以下,佛肚竹未达到测量眉径的高度,所以眉径值记为0。
图2 丛生竹眉径、地径年增长量平均值
2.4 丛生竹年出笋个数及年平均笋高增长量
图3 丛生竹年出笋个数及笋高增长量平均值
由图3可知,不同种竹间年出笋个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凤尾竹出笋数目最多,达12个;其次是崖州竹,出笋10个;出笋个数在5~10个的有粉单竹、撑篙竹和麻竹;出笋个数在1~5个的有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和小琴丝竹;此外,小簕竹无出笋。从年平均笋高增长量上分析,不同种类丛生竹也存在较大差异,笋高在1.00~2.00 m的有小琴丝竹、崖州竹、撑篙竹和粉单竹,其余丛生竹笋高年平均增长量都在1.00 m以下。结合出笋个数和笋高增长量可知,粉单竹、崖州竹和撑篙竹这3种丛生竹笋长势较好。
2.5 丛生竹病虫害
2.5.1 竹织叶野螟。竹织叶野螟主要危害崖州竹,幼虫吐丝卷食当年新竹竹叶。该虫1年发生1~4代,以第1代幼虫危害最重。幼虫在土茧中越冬,翌年4月化蛹,5月出现成虫,交尾后雌虫在当年新竹叶背产卵,孵化幼虫吐丝卷叶取食竹叶。
防治措施:秋冬季林地松土,破坏幼虫越冬;灯光诱杀成虫;6月成虫刚产卵时,施放赤眼蜂寄生卵块;用拟除虫菊酯类如5%灭扫利200倍液喷杀幼虫。
2.5.2 竹蚜虫。竹蚜虫危害丛生竹粉单竹,引起煤污病。该虫1年发生多代,以上1年秋天所产卵越冬。5—7月新竹放叶、老竹换叶季节最为猖獗,阴湿竹林中极易引起煤污病。
防治措施:通过降低立竹密度,林内开廊道,使之通风透光,减小虫口密度;用5%蚜虱净、2.5%功夫乳油、20%杀灭菊酯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喷雾;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
3 结论与讨论
此次研究栽培种植的丛生竹2属共9种,其中海南当地栽培种3种,分别是撑篙竹、粉单竹和麻竹;引种栽培5种,分别是佛肚竹、崖州竹、黄金间碧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野生种1种,为小簕竹。
结合9种丛生竹的成活率、年平均竹高增长量、年平均地径和眉径增长量、年平均出笋率、年平均笋高增长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各生长特性可知,黄金间碧竹、麻竹2种竹子年生长速度快,竹高、地径、眉径均有较大增长,但出笋率和笋增长率无明显优势,总体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其次,从竹高和笋长势综合评价,长势较好的还有粉单竹、撑篙竹、崖州竹和小簕竹,生长适应性较强;其余丛生竹生长指标较低,生长适应性较弱。
我国虽是世界竹类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为破坏使上百种经济价值较高或有育种价值的竹种已处于濒危境地,有的珍稀竹种甚至已趋枯竭灭绝,因此必须加强对濒危珍稀竹种的保护力度,将濒危珍稀竹种列入保护名录进行保护,增加执法、立法及保护教育,同时对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竹种的分布区域和生长特点,应对保护区内的竹种进行原地保护、对保护区外的特有竹种尽快迁地保存,并加强竹资源的驯化栽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