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10-21孔维丽崔筱胡素娟宋志波段亚魁刘芹康源春袁瑞奇孔维威张玉亭
孔维丽,崔筱,胡素娟,宋志波,段亚魁,刘芹,康源春,袁瑞奇,孔维威,张玉亭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河南省是食用菌生产大省同时也是香菇重点产区,卢氏县是香菇传统主产区,年产量超过1亿袋,产值近10亿元,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产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不完整,品质优势下降,品牌缺失等因素制约着卢氏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正处于“大省向强省”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在卢氏县开展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走访了卢氏信念集团、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个企业,调研了狮子坪乡、瓦窑沟乡、五里川、杜关乡、潘河乡、朱阳关镇6个乡镇,顺林合作社5家、种植户、卢氏县食用菌办公室等,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卢氏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1 卢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条件及现状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属秦巴山系的秦岭余脉,县境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拥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系和伊洛河、老灌河、淇河三大水系,共有大小山峰4 037座,海拔一般在700~2 000 m,河流涧溪2 400多条,森林覆盖率69.34%,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692.9 mm。全县耕地面积2.53万hm2,县委县政府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了“烟、菌、药、牧、果、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
1.1 气候适宜
全县海拔垂直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气候垂直变化规律明显,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递减0.54℃,因此形成了各乡气候差异甚大的特点。深山区山势高,气温较低,以狮子坪乡为例,夏季最热天气月平均气温在24~26℃,空气清新,气候凉爽,造就了食用菌的优良品质。
1.2 种植历史悠久
卢氏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1964年卢氏县开始椴木人工种植黑木耳,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菇种植,90年代末,开始黑木耳代料栽培新技术。目前,卢氏黑木耳年栽培规模在600万袋以上,年产黑木耳干品300 t,年产值1 500余万元。卢氏是河南省十大食用菌主产县之一,香菇重点产区,2017年全县发展食用菌规模1.26亿袋,鲜品总产量15.75万t,产值 9.76亿元,是林果业(6.04亿元)和畜牧业(6.5亿元)的1.6倍和1.5倍,在全县“烟、菌、药、牧、果、菜”特色农业产业中占第1位。
1.3 种植规模较大
食用菌生产规模稳步增长,1994—2014年20年间产业规模增长近107倍,产值增长16.6倍;2011—2017年年平均增长率8.86%,其中2011—2015年生产规模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率4.71%,2015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10%以上(表1)。全县食用菌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6%;全县食用菌专业村112个,500万袋的专业乡镇7个,1 000万袋以上的产业大镇3个;从事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 12家,专业合作 社 25家(表2);从业人员人均增收3 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西南山主产区几乎家家户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食用菌产业成为卢氏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表1 食用菌生产规模、产量及产值
1.4 产业聚焦区初具规模
卢氏县现有龙头企业2家,日产香菇菌棒3万棒,年生产能力9 000万棒,建有标准化出菇大棚530个。采用集中智能化装袋,精准高温灭菌,三级冷却、自动化无菌接种工艺,控温培养工艺,智能化水平达到90%以上,居国内领先地位。集约化种植、标准化周年出菇,循环生产周期增加1倍,单袋产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表2 食用菌专业生产基地统计
1.5 政策配套
卢氏县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县,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卢氏县脱贫攻坚任务,省、市、县各级部门、银行、科技、财政、金融、旅游、服务等全方位帮扶卢氏县,河南省科技厅、郑州市对口帮扶卢氏,河南省科技厅整合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组织实施“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派往卢氏县科技特派员42名、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1个;河南省农业厅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四优四化”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有望在卢氏县实施。
2 卢氏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分析
2.1 种植习惯不科学
卢氏县是食用菌传统种植区,大多种植户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了相关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这些种植技术在群众间手眼相传,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习惯定式和习惯势力,很难改变,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在调查中发现,2008—2017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卢氏县月平均气温10年间稳步上升,异常天气增多,高于20℃的极端温度发生时间明显提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图1)。而菇农习惯于4月播种,在高于20℃气温开放接种污染风险很大,菇农按照经验不根据气温变化改变种植习惯,造成了坏袋率不断攀升,甚至高达91%,损失十分惨重。同时,随着近年来种菇效益的提高,菇农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却没有扩大相应的灭菌设施,“小马拉大车”式的灭菌方式,造成灭菌不彻底,也是造成坏袋的原因之一。
图1 2008—2017年1—4月卢氏县平均温度
2.2 食用菌品种单一
卢氏县香菇种植面积占约91.4%,黑木耳种植面积不足5%,其他为羊肚菌、猪苓、猴头等。黑木耳大袋种植、大口出耳的种植模式导致木耳产品不适应现有市场的消费习惯,新的品种及种植模式技术尚未研究透彻,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
2.3 温热资源利用不充分
香菇种植模式以春栽模式占90%以上,高温香菇占比10%左右,出菇期集中在11月至翌年3月,上市集中,鲜品竞争优势不足,价格低,干品加工粗放,混装销售,效益不高。分析2008—2017年卢氏县10年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9月日均最低气温为10~15℃,最高气温为22~25℃,5月最低气温12~15℃,最高气温22~25℃,9月至翌年5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均为香菇适宜出菇期。以广东江南蔬菜批发市场为例,2013—2018年香菇鲜品9—10月、4—5月批发价为8~10元,11月至翌年1月价格为3.5~5.0元,经济效益相差1倍。如果菇农能充分利用卢氏县温热资源,调整香菇品种搭配,改善出菇管理水平,出菇期可增加4个月,较大幅度地提高菇农效益。
2.4 标准化技术水平低
“大群体小规模”的种植模式是西南山区香菇传统手工模式产区的代表,这种模式导致产量增速严重低于产业规模增速。该次调研结果发现2011—2014年产业规模增速与产量产值增速基本一致,2015年产业规模增速1.43%,产量增速为-7.6%,2016年规模增速12%,产量增速只有4%(图2)。该模式下农户分散种植,对新技术接受度差,标准化技术落后,大棚、灭菌、接种、培养设施简陋,菌袋污染率高、虫害、不发菌、越夏难,不出菇、产量下降,质量不稳等问题严重,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调查发现2015—2018年,卢氏县香菇菌棒的成品率连年下降,2018年平均污染率超过40%,投入成本难以收回。
2.5 产业链条不完善
食用菌加工不足,加工企业少,鲜菇销售只是简单的冷藏,绿色保鲜技术应用不足,产品加工以干品为主,其他加工品缺乏。
2.6 品牌影响力不高
卢氏县目前食用菌市场销售体系建设落后,品牌价值缺失,市场交流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市场信息不畅通,与外界沟通不及时,在贸易过程中失去主导权;出菇模式单一,冷库建设分散,储藏能力不足导致食用菌产品销售以干品为主,鲜品为辅,分散销售、质量不一,价格不稳、存在低价竞争。菌农生产的干品主要由农村经纪人收购后送往西峡香菇市场,经济效益不高。
3 卢氏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卢氏县具备打造我国香菇强县的先天条件,但与全国食用菌强县的标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赶上或超过西峡、泌阳、随州、庆元等香菇强县,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创新引领,更新陈旧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
3.1 发挥后发优势
卢氏县借扶贫攻坚的政策红利,成立了扶贫开发公司,引进了金海、信念两大高科技龙头企业,在技术上超越了当前的食用菌强县,后发优势已经显现。但后发优势只是暂时的,若要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巩固当前的技术优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要站位更高、谋划更深、接轨更紧,立足最前沿、当好桥头堡,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高地和企业聚焦高地;必须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要开阔眼界、放大格局,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卢氏食用菌品牌;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要主动对接、自觉融入,农超对接、双线并行,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食用菌市场新格局。
3.2 强化顶层设计
一个产业的发展,牵涉到政策、定位、技术、目标等要素,牵涉到实施方案、生产组织、管理服务、进度安排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实现卢氏食用菌产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要制订卢氏3~5年及中长期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组织、财税、金融、保险、土地、水电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保证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构建卢氏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经营体系,从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规模、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质量保证、品牌体系建设、产品销售推广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卢氏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3.3 突出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卢氏食用菌产业开局良好,要保持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突出创新引领。要始终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任务,剖析卢氏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品种退化、烧袋坏袋、病虫危害、产量不稳、效益欠佳、质次价劣、标准不高等问题;要始终把强化平台支撑作为关键之举,要凝炼产业发展方向、集聚产业发展人才、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鼓励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引进具有“专业化技能、创意化思维、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土技术能手,开展食用菌品种选育、改良、维护、加工等技术创新,推进技术产权化、成果资本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商化;要始终把构建创新生态作为基本保障,营造宽松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县委县政府要集中精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营造便捷的融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评价制度。
3.4 转变发展方式
3.4.1 调整种植结构。引导以“香菇为主,木耳为辅,多菇并存”的种植模式,开展野生资源利用,开发野生资源品种,保护猪苓、天麻种植区域及完善种植技术。在现有生产方式不变的基础上,引进猴头、灵芝等食药用菌品种,补充市场供应;开展黑木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与示范,重建黑木耳品牌。引导发展高温香菇种植,秋栽香菇,实现周年供应。
3.4.2 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在传统西南山区推广香菇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推广,提高科学种植技术水平。推广企业集约化制棒,农户分散种植模式,加大菇农培训力度,让广大菇农掌握出菇管理技术,改变出菇管理习惯,改善出菇设施,实现统一原料、统一灭菌、统一菌种、统一接种、统一销售和分散培养、分散管理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标准化种植。
3.4.3 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建立和推广原料、菌种、菌需物资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制订从备料、装袋、灭菌、点种,到管理、采菇、保鲜、烘干、加工、分级、包装、运输、外销等环节的操作技术规程,形成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建立覆盖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检测技术体系和标识标签体系。
3.5 更新陈旧观念
卢氏食用菌种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传统技术模式,虽然引进龙头企业,对突破传统技术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要打破菇农已经固化的思维方式,革新传统的种植技术,还要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样板使菇农容易掌握并实施。
3.5.1 量温施策。传统的香菇播种期是每年的4月份,这个播种期是30年前依据当时的气候条件确定的,30年气候变化,异常天气增多,气候变暖趋势显现,3月超20℃极端气温频发,传统的开放接种方式污染风险加剧,因此,要改变传统经验模式,根据天气预报,以当地天气日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为依据,确定当年播种期,避开高温作业,规避污染风险。
3.5.2 量量定灶。灭菌是保证香菇种植安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香菇行情见好,扶持政策优惠,有的菇农扩大了一倍生产规模,而灭菌设施却没有按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用加长灭菌时间替代灭菌设施扩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一定要通过科技普及,用事实说话,让菇农量量定灶,改善灭菌设施。
3.5.3 量热出菇。香菇最适出菇温度为13~20℃,最高不要超过28℃,要保证昼夜温差10℃,卢氏传统出菇模式为11月至次年3月。而卢氏县气象资料表明,9月至次年5月都非常符合香菇出菇条件,从温热资源看,香菇出菇期可以比传统模式增加4个月,而这4个月是鲜菇市场短缺期,也是效益最好的时期。工厂化制棒为扩增出菇期奠定了必要条件,量热出菇将是今后出菇管理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