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考

2019-10-20赵芮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涵式理想信念师生

赵芮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的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方向及其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处的新环境、新要求,做到意识形态工作同高校的根本任务、内涵发展及发展规律相结合,全面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与“新”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需要。

高校意識形态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高等教育办学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事关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指标。做好新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充分认识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中的特殊重要性,也要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从而更好地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处的新环境

1.1 意识形态工作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对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还被纳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中。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提升人才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政治素养、价值理念,坚定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他们为中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和奉献的理想和决心,更要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目标。

1.2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变化,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政治生态。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由于高校本身的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交叉性,而成为一个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文化多元、舆论舆情多元的特殊场域。青年学生由于价值观尚未形成、专业素养尚在积淀、思维异常活跃、社会阅历尚浅等特点,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观点、态度、思潮,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冷静、全面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是非与价值判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的正是正本清源的核心作用。

2 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

2.1 意识形态工作要同高校的根本任务相结合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目标来展开,让意识形态工作从思想层面、政治层面、理想信念层面、品德修养层面、综合素质层面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要教育广大师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深深植根于课堂,自觉将理想信念的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学科研究与思政工作中;二是要在师生中厚植爱国情怀,让热爱和拥护党的领导,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意识,培育师生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乐观向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是要加强师生的品德修养,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修身,让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求真、悟道、明事理;四是要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师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方面的取得共同的发展、进步与成长。

2.2 意识形态工作要同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邬大光教授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专题报告中是这样阐述的:其主要任务则是育人为本、知识贡献、创建善治结构,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破解的正是当前教育领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矛盾。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与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从政治上、思想上、方法上为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并将着力点放在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上。

一是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同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育人、科研、管理、服务、实践等各方面、各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发展水平。自觉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标准来培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政治、思想、知识、观念等角度全方位守牢课堂、讲坛这两个高校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从而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以此有效提升学科和育人的综合水平。三是优化治理模式,实现依法

治校。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执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都应在大学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大学治理只有与国家治理相互协调促进,自身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支持与保障,它直接决定了高校治理模式所范导的大学发展的价值追求、办学性质、特色定位等核心问题,同时也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能否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2.3 意识形态工作要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当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规律, 牢固树立“四个全面”,突出强调“四个服务”,全面落实“四个回归”。旗帜鲜明讲政治,努力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政治高地、知识高地、文化高地,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与任务,以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进步,输出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成果,以保障高等教育强国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 做好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3.1 进一步巩固并強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职责,特别是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好意识形态共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3.2 全面落实好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要求与最新部署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如何提亮这个底色,首先要认真做好理论传播,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走进实践,并在深化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要在高校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还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化,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财富。

3.3 占领并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

牢牢掌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中20-29岁年龄段 占比最高,达30.0%;而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网民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互联网及其催生的虚拟场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来自互联网的各种声音和信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理想信念。加之网络空间话语权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对此唯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与话语权”,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才能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网络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内涵式理想信念师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浅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