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及价值探析
2019-10-20俞贺
俞贺
学生工作是高校学习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学生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其含义及价值。以往传统意义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内涵与价值比较狭义,仅仅指的是高校管理者对在校学生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内涵应当具有更为广义的理解,应当更具整体性、广泛性,应当是指全体高校教师、行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组织成员所开展的一切为学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的价值仅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对学生个体、高校建设、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应当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具体论述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及价值。
“学生工作”在高校生活中是一个提及率很高的词汇,与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是高校各方面工作是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师生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应当具有新的内涵与价值。本文高校学生工作笔者将论述分析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及其价值。
1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内涵
所谓学生工作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回答或探讨学生工作“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学生工作”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与高校生活实践的途径不难发现,狭义的“学生工作”通常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工作”不仅仅是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而应当是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或学生组织成员对全体在校学生提供的一切管理与服务。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时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是针对于全体学生的工作,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广泛性、多方面性的特点。通常意义上,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包括管理与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资助、就业、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
2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这也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呢?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方面,还应当体现在对高校的建设方面,更应当体现在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上。下面笔者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2.1 对学上个体的发展价值
就学生个体而言,良好的学生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一个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直接性影响因素。而学生工作处处渗透于高校的教育环境之中,是高校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因而,一所高校如果拥有良好的学生工作,那将对该学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2.2 對高校的建设价值
就学校而言,良好的学生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运行程度,促进学校各方面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并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纪律保障。在当代社会,高校整体上不断呈现出人口数量庞大化、学科设置复杂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状况无常化等特点,使得高校内部各方面工作复杂多样,难以统筹规划,不利于高校的规范化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要想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必须通过学生工作制度化来促进高效运行的规范化,就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制。因此,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一所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3 对国家与社会的推动价值
从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讲,由于各大高校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长效性运行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国家与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可间接地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综合实力,加快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高校是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好坏与否将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一所高校如具有良好的学生工作与管理模式,则必须拥有规范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和严格化的执行力度,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更具有遵守社会契约的优秀习惯与良好素养,从而可间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与全民族对社会规则的遵守程度,有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外,学生工作和学生的专业与文化课程教育双轨运行、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间接地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3 结语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研究适合新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理论,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科学地进行开展学生工作,正确贯彻我党各种精神,用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