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历史群体特征解读
2019-10-20刘犇
刘犇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江苏市邳州教研究组织开展了各学科的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包含了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的许多内容,基于此,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内容主旨,设置落实教学流程,研讨评价教学效果成为各学科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和进一步完善的研修范畴。
1 教学主旨与课堂观察的重点
在综合分析理解微信变法运动的过程中,笔者将本课教学主旨定义为:理解维新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感受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中维新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概括维新知识分子的特征——在新旧交替、中西杂糅背景下产生的“过渡型知识人”。基于此,本科教学中可当观察的重点在于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过程中生成对维新知识分子特征的准确解读。同时,有人还设计了《教学观察表》并借助课后研讨改进教学。
2 教学过程与实效研讨
围绕教学主旨,笔者经历了两次试讲和一次公开课教学,历史组依据观课实效进行了多次研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 。
2.1 探讨一:评估核心教学问题
在备课之初,笔者并没有设计需要学生合作研讨的问题,仅仅是由我借助美籍华裔学者陈颧先生将维新知识分子视为“过渡型知识人”这一观点进行小结。历史教学应注重史学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独角戏式的叙述和总结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權力。而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主体知识,并在头脑中生成了维新知识分子复杂矛盾的形象,此时可以设置一道核心教学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巩固新知并深化学生对维新知识学业指引。笔者决定从“过渡型知识人”的特点着手,布置核心教学问题。以下是试讲时,在核心教学问题探究环节的片段 :师:维新知识分子推动的这场运动在百日维新达到高潮,却终只是昙花一现。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维新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及其处境多有分析和评价。其中美籍华裔学者陈颧先生认为维新知识分子是“过渡型知识人”,其特征如下:
(1)他们赖以活动或生活的组织是报章杂志、学校与学会
(2)他们与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相抵触的可能大于相互依赖的关系
(3)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具有强烈的游移性、暧昧性和矛盾性
合作探究: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本课知识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同意第一点,维新知识分子在宣传变法时运用这些途径,比如发行《时务报》、办强学会、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进化论思想等 。生:同意第二、第三点。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杂糅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他们特殊的民族救亡意识,也带给他们难以摆脱的矛盾和迷惘。在拉开变法序幕的公车上书中他们依靠儒家典籍来倡西式变法,在维新宣传中他们想扩大维 新宣传面就不得不在宣传力度和深度上有所妥协,戊戌变法中他们想向改革目标迈进就要扩大封建皇权 。
2.1.1 课堂活动诊断
从试讲实效来看,这一核心教学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检测和评估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和深度。
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任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能有话可说,尤其是第一个特点简单明了,避免造成学生畏惧探究题的心理,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结构板书,挖掘课堂教学中典型史 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组织语言逻辑,表述维新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体现出“过渡型知识 人”第二、三点特质的。从试讲时学生的答题表现来看,在出示这道合作探究题目时,将“过渡型知识人”这一概念呈现给学生,实际上等于暗示了学生思考方向,降低了核心教学问题的难度,也抑制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层次提升 。
2.1.2 改进建议
修改核心问题,隐去“过渡型知识人”,直接提供三个特点,引导学生在思想争鸣中提炼出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背景、教育背景、政治实践中的“过渡性”特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维新知识分子这一历史群体的特征解读 。
3 课例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多次改进和研究过程,笔者初步达成了以下思考:
3.1 基于课标
源中求高经过本次研修,笔者重新审视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只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生搬硬套”的幼稚做法,深刻意识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都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在备课、上课、磨课的过程中始终应该整体而一致地思考如何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成依据课标的预期学习结果。课标是“源”,“源”中求“高”。就本课而言,笔者着眼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符合课标中“有利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有利于抵御国内外敌人的贡献或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组成部分”。
3.2 概括提炼,深化研修
课例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完善一课的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从中概括、提炼出经验,为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同一类课的改进有所启发。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笔者认识到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无产阶级等社会各类群体在面对民族危机时都进行过抵御外 敌的斗争,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做出过贡献。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历史群体特征的简略解读,其中定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简言之,在这里笔者的着意之点,更在于助推初中史学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及新陈代谢。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