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探究
2019-10-20王淑君
王淑君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宣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这是一种单向的、缺乏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音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共享、共建、共生中实现教学相长,推动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一个复杂并有重要意义的教学要素,由于陈旧教育思想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重要的是教師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结合具体学情和教情改革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互动的技巧,从而推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鉴赏当中来,从而不断提升师生互动的效果。本文从音乐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师生互动的具体路径:在话题中互动;在讨论中互动;在模仿中互动等。
1 在话题中互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当中,加之音乐基础、经验以及思维发展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从而推动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对于话题的确定,师生可以共同讨论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来确定,然后再邀请学生一起收集与话题有关的音、图、文以及各种相关视频资源,从而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创造条件。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将使师生在话题互动中走进生活、走近音乐,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最终发展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如在教《让世界充满爱》时,教师可以设计与“爱”有关的主题,然后围绕话题创设师生互动的情境。这个互动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了与“爱”有关的图片,同时播放这堂课的音乐作品,并让学生们说一说这些音乐总会在什么场合播放。音图并举的导入激起了学生们互动的热情,他们争着说:在献爱心等慈善公益活动中经常能听到这些音乐,比如地震、火灾等的募捐活动现场就能听到这样的音乐。由于图片中呈现的是饥荒、募捐、公益演出等的现场,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有话可讲,有话想讲。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们认识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人都要献出一点爱,这样大家才会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世界的美好。他们还体会到爱能够使人找到重建家园的勇气……最后再一次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在这次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唤醒孩子们对话题的思考,引导他们不断感悟“爱”的真谛。当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时,他们将能够和老师一起以真挚、热烈的情感歌唱,从而使师生在共同的感受中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培养情感品质。
2 在讨论中互动
经历了小学几年的音乐学科的学习,大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音乐知识和审美经验。但是初中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生活和学习经验不足,各方面的积累都很贫乏,因此在看待问题时肯定有一定的局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在音乐学科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音乐知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音乐的要素、旋律的走向、歌词的创作、情感的处理等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引领下使他们也逐渐能够独立解读音乐作品。在与教师交换意见和音乐体验的过程中,师生间互相启发思路、发展思维。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教授《你是这样的人》这一首歌曲时,我和学生们围绕“歌曲的结构和特点”展开了讨论,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你是这样的人》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而制作的。歌中深刻而凝练的语言抒写了大家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大家对他无限的怀念之情。你们知道这首歌为什么让人听起来会产生“荡气回肠”之感吗?有的学生说:因为这首歌曲融合了西洋歌剧、音乐剧和流行歌曲的很多元素,所以听起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当学生已经开始讨论音乐要素时,我便抛出了讨论主题“歌曲的结构和特点”。在讨论中有的学生发言说:这首歌曲采用了大调式,拍子是在4/4和5/4之间变换,当然不是交换是变换。有的学生发现:这首歌曲的结构采用了带再现的单三部式。还有的学生从第一段到第三段分别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基于“3 2 4 ·3 | 2 —6 —| ”的音调发展而成的第一段,不仅委婉动听而且饱含深情,这样的旋律有效地抒发了大家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之情。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了第二段,反复出现的音乐“ 1 2 | 3 6 —”好像是大家在热切地呼唤周恩来总理,悲壮的情绪就这样表达了出来。把整首歌曲推向高潮的是第二乐句中的“1 2 | 3 7 —”,大家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怀念与爱戴之情犹如火山一般喷发出来。而最后一段则是对首段的再现,使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讨论过程中,为了突出需要强调的内容,学生们一边讨论,我一边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他们讨论中的关键词,从而使学生在师生讨论中发现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塑造及音乐情绪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提升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3 在模仿中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与教育环境和学习伙伴、学习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教学中采取模仿的形式,是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是音乐学科教学的核心,而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被模仿对象的优秀表现和个性魅力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音乐教学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音乐潜能,最终使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化,从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实现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成为他们喜欢模仿的对象。如在教授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范唱,让学生模仿。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摄录设备把学生的表现录制下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模仿进行评价,当然师生间可以相互评价,找到差距在哪里,共同讨论如何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仿只是开展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创新。在歌唱教学中,模仿互动环节通常是一堂课中最出彩的地方,这样的互动环节总能让我们发现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在设计“模仿互动”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长出发,使自己成为歌曲演唱“模仿对象”中较为典型的那一个,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受教师的影响,从而乐于模仿。对于较难的模仿,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降低模仿的难度,使模仿互动真的具有可操作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经常采用在问答中互动的教学模式。师生问答式互动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环节的各个角落。在一问一答中,学生有了参与音乐教学的机会,学习的热情会越发高涨。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回答问题中,感受到自己拥有很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从而无形中增长了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当然在问答式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应该围绕音乐提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们有话可答,能够进行创新性地作答。如教师就不要提出诸如可以用“是”“不是”“行”来回答的问题,而是应该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阐发一定的观点,说出自己内心的具体感受,发表自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认识,等等。
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亲身经历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获得感性经验、丰富音乐审美体验,他们在互动中内化音乐知识,发展音乐情感,积累音乐体验,从而有效提升了音乐核心素养。本文总结的在话题中互动、在讨论中互动、在模仿中互动等的具体互动方式,是我这几年在互动式音乐教学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所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证依据。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