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萧红踏查,品深度语文
2019-10-20齐崇
齐崇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五常离她的家乡仅一百多公里,路途不算远,实地踏查不难。开发利用这项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名人和黑土文化,感悟萧红精神,对深度学习语文、引领学生读书、写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1年端午节,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一个地主家庭,1932年底,发表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42年1月病逝,短短三十一年,近十年时间从事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后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广泛传播。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商市街》极具影响力。
她是中国现代杰出女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杨义曾经盛赞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金星上的一座环形山就以萧红的名字来命名。北国小城呼兰,也因所孕育出的优秀女儿萧红而蜚声海内外。
2012年1月,有幸参加哈尔滨文学冬令营,聆听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老师讲座《萧红的青年时代与文学成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黑土地走出的女作家。
回来后,我收看了网上能搜到的与萧红有关的所有视频,阅读书店可以买到的所有萧红作品,她的人、她的文已深深嵌入我的灵魂。我把所读、所思、所感与身边的人分享,她们也开始喜欢萧红和萧红的文字。此后每学年的阅读起始课,我都会给学生讲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她的作品,通过研读萧红的文字总结写作技巧,从萧红出发,带动更多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因我的缘故,学生喜欢阅读萧红的文字,多数人不常读的《马伯乐》、《商市街》也有很多学生读过。此后的几年中,我曾经七次探访萧红故居,有三次是带着学生去的,每次回来,我们师生都会重新沉浸书海,尽情探寻一番。
2018年9月,有幸请来章海宁老师为学生和家长讲座,再次深入萧红的世界。听完讲座,我们又去萧红读书的小学、天主教堂、福昌号、萧红第一次看见呼兰河的地方以及纪念馆、故居进行实地踏查,通过踏查,书中的影像变得具体、真实、可感。通过亲历和体验,真正的将书籍与生活连接,深度了解萧红和她文字背后的故事。
我从三个方面阐释萧红踏查对于深度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踏查,使学生更加关注萧红的文字。
从小学到高中三个学段课本中,选入萧红的《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祖父的园子》、《小团圆媳妇之死》四篇文章,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知到萧红笔下文字细腻、诗化、清新、自然的风格,除了《回忆鲁迅先生》外,其它三篇均取材于呼兰小城。
萧红作品风格独特,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自成一体,独是一家,人称“萧红体”。她的作品問世七八十年来,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模仿,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萧红的文字灵动、活泼、语言充满个性化。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茅盾誉之为“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中非常精彩的描述:“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苞的含苞,卷缩的卷缩。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她以清新、灵动的文字悄悄引逗着你,把你带入她创设的意境当中,感受着她所描写的夜晚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安静下来,沉沉睡去的过程,静谧的氛围不禁使我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湖中人鸟声俱绝”。每个好的作家总会用文字不漏痕迹的将你带入情境当中,让你流连忘返,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行走在萧红故居里,《呼兰河传》中的文字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涌现,可爱祖父、为她童年带来无限乐趣后花园、惨遭婆婆虐待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品行不端却也善良的有二伯、还有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你可能还会想起书中那许多美丽或是让人心酸的细节。
萧红善于从细小处落笔,细腻刻画人物。《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被选入全国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被赞为关于鲁迅的所有回忆录中最优秀的作品。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细节描写“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密切,曾有一段时间是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在萧红的笔下,具体而真实,亲切自然。
“呼喘把鲁迅先生的胸部有规律性地抬得高高”,这一细节,极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患哮喘,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喘息的情形,呼之欲出。
通过萧红踏查,还可以了解与萧红一起生活过的作家萧军、端木蕻良,以及萧红的友人戴望舒、骆宾基、罗峰、白朗、柳亚子、丁玲等。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诗《萧红墓畔口占》被选入人教版教材。通过踏查,学生更喜欢学习课文,更容易打开视野,从课本出发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第二、通过踏查,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萧红精神。
我所理解萧红精神可以概括为:悲悯、抗争、追求。
作家自己身处于困境乃至绝境中,作品依然能够体现出对底层人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对男权和阶级双重压迫下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小说《生死场》作者着力塑造多个在男权专制下苟且生存的女性形象,如:小渔村最美的女人月英,瘫在炕上,牙齿变成了绿色,身体生出了蛆虫,美丽被撕裂,最美丽变成最丑陋,萧红用一支笔在读者的心尖上“吱”地扎了一下,痛得让人难以忍受。作者始终以女性敏锐的视角观察,对笔下小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始终怀着悲悯之心。
散文集《商市街》记录了她逃离家庭,在哈尔滨流浪的生活。其中一篇《饿》中写道:“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多么形象、多么纯粹的饿,深深打动着千千万万读者。此时作家把目光投向晒着阳光的行人道,关注那些小贩、乞丐……“玻璃窗上的霜被太阳晒化,流着眼泪,好像是街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好作家永远以一颗悲悯心感受时代脉搏,呼唤良知,承担起社会责任!
踏查过程中,有两个绕不开的地方。一处是呼兰天主教堂。萧红高校毕业,想继续上学,父亲不肯,她便闹着要去教堂做修女;一处是阿城福昌号(现已划归道外区民主乡)。萧红初中毕业,一心求学,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回来后被父亲软禁在福昌号老家一个四面高墙的大院里,一天凌晨,在小婶的帮助下,偷偷坐上送白菜的马车,逃离家庭,一直到死也没有回家。
第三、通过踏查,使学生更爱家乡黑龙江。
萧红的绝大多数作品里面描写的自然景色是家乡所特有的。寒冷是黑龙江之冬永不过期的护照,严冬,冻裂着口子的大地、冻裂大缸、被冻住的水井、被大雪封住的房门,冻得夜夜叫唤的小狗,遇到严寒变成一溜白烟的呼吸,马毛上挂着的白霜,无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常听老人说起她们小的时候冬天很冷很冷,头脑中就是不能出现相应的影像来,这个冬天,读完《呼兰河传》,又亲自来到呼兰踏查,我们的生活与书中文字紧密结合,理解作品变得轻松起来。
黑龙江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底蕴方面,都无法与多情的江南媲美,然而广袤厚重的黑土地,山清水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不向命运低头,倔强而顽强的人民。《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农民生活为背景,展现北方农民的淳朴、无知、愚昧,以及在残酷现实之下的强烈挣扎,力透纸背,表现出“北方农民对于生的伟大,死的坚强。”《生死场》是哈尔滨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独有的小城文化经作者的慢慢叙述描写,如同一幅充满北国风情的民俗长卷徐徐展开,每次读这些内容,常常想起江南水乡的《社戏》,想到陕北高原的《安塞腰鼓》。
黑龙江地处边疆,黑土地是梦想最容易生长的土壤,黑龙江之光----萧红带着她的文学梦,带着她对故乡遥远的想望中孤独地辞世。
如果说笔耕不辍是萧红对文学的追求,那么她临终前写下:“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的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则是对生命的呐喊,她一生都追寻着“温暖”与“爱”,却带着《红楼》未完的遗憾离开。
文字能给人思考,给人力量,给人精神滋养。萧红文学主题踏查,令每个亲近萧红文字的人,不知不觉中爱上它,潜移默化中受到她的影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