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培养
2019-10-20郑蓓
郑蓓
小学劳动与技术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新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劳动与技术创新机会,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劳动与技术本身就是一门以时间为基础的课程,它以技术内容作为载体,坚持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提升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1 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创造各种各样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知识的过程,更是将实践作为基础,采用至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缝沙包》一课中,首先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完缝制的基本要求之后,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不用的布料边角料分给每一个学生,告诉学生可以不必按照课本的要求缝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缝制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沙包。于是学生们便开始自发的讨论起来,继而投入紧张的制作之中。最终,在课堂的结尾学生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更有心灵手巧的,将不同的布色裁成三角形然后再拼成一个正方形,最终装上沙子缝制了一个精美的正方体沙包,还有的学生发明了与书本中不一样的缝制方法—回形针法,既美观漂亮,又能够保证沙子不会漏出来。由此可见,学生们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被充分激活,创新意识在不断被激发。
2 在启发想象,鼓励求异中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在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学生敢于想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大家不同的观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洗茶具》一课时,我并没有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首先就提问:“每个学生家中都有茶具,那么家中的茶具如果有茶垢了,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清洗呢?”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刚开始学生回答比较保守,有的说用洗洁精、用牙膏等,后来又鼓励学生不要犯错误,只要想到就可以说出来,于是又有的学生提出了可以用稻草灰、食用碱、醋、柠檬片等。针对学生所提出的方法,我首先给予了肯定,证明他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然后对各种方法给予了委婉的评价:大家的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出去茶垢,但是大家仔细想想,茶具使我们用来饮水的,如果用稻草灰、食用碱等化合物,会不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有的同学便恍然大悟,使学生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仅达到目的就可以,还要注重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否合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问的思想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保护。
3 在课外拓展中,使学生的创新性得以延伸
一个劳技作品的完成,从开始准备与材料收集,到创意设计再到最后制作完成,仅靠课堂时间我们无法完成,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课外延伸环节这一有效平台。小学生天性爱玩,课外拓展要想有效的开展下去我们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有趣性以及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完“中国结”的制作这一课程时,我组织他们开展了一次中国结制作大赛,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制作自己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只要含有中国结元素即可,比赛成绩将以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为准,前10名同学的作品将放在班级内装饰品,长期展示。如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想创意,想自己的作品如何与众不同。评选的那一天终于到来,我惊喜的发现学生所制作出的作品其精美程度远超乎我的想象。有的同学利用鞭炮结细长的特点,穿插出各种不同形态,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同学将一个一个小小的中国结嵌在了一张张美丽的贺卡之上,并通过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令人看过之后赏心悦目,有的同学将一个个制作像花朵一样美丽的蝴蝶结固定在一个精美的布条上,一个极具创意性的腰带便诞生了。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我们关注的重点应当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转移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及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教会学生如何去创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識,发展创新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础,带领学社工插上创新的翅膀。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