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探讨
2019-10-20马云燕
马云燕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奠基石,而小学数学教育更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不能是凭个人的空想去改,而是要兼顾科学与实际。根据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有效情境的创设。因此,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原则及利用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
小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教学方法,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法中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加以合理利用,引导帮助小学生明确问题、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1 创设有效情境的重要性
1.1 创新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而言,时代与时俱进,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的要求。小学生是最赋有想象力的时代,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鼓励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从乐学最终到爱学。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创新教学理念,与学生共同进步。
1.2 培养学生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更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师创设有效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富有趣味,学生自主就会将生活的实例与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1.3 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质量。一所学校曾围绕“小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氛围”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关键词排名第一的就是“富有活力”和“有趣”,排在末尾的为“死气沉沉”和“枯燥”。而学习氛围就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只有教师改变自身,创设有效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与学生更亲近,学生也许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去接触一个本来他不喜欢的学科。
2 有效创设原则
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同理心,才能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法。创设看似简单,但不是所有的创设都叫做有效创设,有效创设应是以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有目的、有原则的进行创设。
2.1 基于现实,符合科学
教师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基于现实,符合小学生直观化、形象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物体的面积、长短时,不能直接让学生想象花坛、校园的面积和长短,而应该联系实际生活,从课堂出发,让学生比较手的长短、面积,这样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长短”“面积”的含义,加深理解与记忆。
2.2 明确目标,富有趣味
教师备课的基础就是新课标,创设情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不能为了创设情境就脱离了之前的教学目标,这样虽然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得到,也不是有效的情境创设。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更应该贴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立足于新课标,不仅培养学生能力,教授他们方法,还要培养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升华,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
3 利用方法
3.1 观察法
数学与生活两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小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自主的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最首要的方法就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认识各种图形时,就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列举生活中圆形有哪些,方形有哪些,三角形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直观的理解知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
3.2 故事法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老师站在讲台上单调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这样的数学课堂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们感觉学习数学一点都不枯燥,也可以像学习英语、语文那样有故事情节,学生就会喜欢学习数学了。比如在學习除法、分数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为学生讲一个小兔子分萝卜不够分的故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引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孩子们的重点不再是学习除法,而是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给故事编写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在学习对“0”的认识时,可以讲家人一起采蘑菇的故事,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采到了可以用数字代表的蘑菇,只有小朋友什么也没采到,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也没有”“空”就可以用“0”来表示。
3.3 实践法
数学书本上的知识,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活性,还可能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听、说、写、做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圆”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不用工具画个圆,再用圆规画个圆,比较两个圆的不同,理解圆的特点;在学习“立方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立方体,感受立方体点线面的特点;在学习“对称”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窗花,深入体会对称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还激发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完更有胜利感和成就感。
3.4 游戏法
数学有时候和语文英语学科相比,可以算是一种需要学生“单打独斗”的学科,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教师可以在能某些条件允许的课程中创设集体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自体验,了解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课上要学习认识人民币,教师就可以创设“商场”、“文具店”等情境,将教材中买东西的问题变成课堂上实际的购物,让学生在“实际”购买中体会元、角、分的概念,以及“1元=10角”等换算。这样不仅解决了教材上的问题,还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换算,为生活购物结账打好了基础;再比如要理解“倍数”的含义,可以为每个人编一个号码,教师随机喊一个数字,代表该数字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做错的同学可以上台表演个小节目作为“惩罚”。这样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倍数的含义,还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到课堂。
3.5 竞赛法
小学生除了上文中的特点,还有一个心理特点——争强好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适当适度的采用竞赛的方法来创设有效情境,使数学教学氛围热烈充满活力。特别数学的计算:加、减、乘、除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必须反复练习。为了避免反复练习的枯燥、单调,教师就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接力摘旗”等方法,让学生们在竞争中也学会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益处、团队的精神。而且在黑板上竖式计算还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看到版面布局整洁的重要性,使学生今后在答卷时注意卷面。
4 结束语
综上,教师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适应新课标和新课改以及实际要求的。但“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只是作为其中之一的创设情境的利用方法有很多。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以及实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应用。教师在日后的创设情境中多探索,多思考,多亲身体验,多反思,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数学,热爱数学,提高成绩,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