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能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2019-10-20迟彩玲
迟彩玲
在教学领域长期选取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方案不能有效满足知能课程基本要求,知能课程实施方案需要分析综合课程自身要求,结合课程实施各项外部条件以及综合因素进行合理设计。通过掌握知能课程基本特征确定教学整体目标,结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知能课程研究性学习合理设计,拟定具体实施策略。
传统大学课程主要是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课程为建构基础,知能课程中价值取向更加突出,在课程实施中具有不同要求。当前要明确知能课程理论指导作用,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设计与探究,拟定具体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合理选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 “知行并举”的课程教学目标拟定
全面遵循知能课程的“知行并举、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定位。知识目标中,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做好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知识储备。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此项定位可行性较高,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参与不足,单方面通过理论知识点学习很难掌握课程设计相关理论。在知识目标拟定过程中,要全面优化难度较大的技能训练内容,确定必要的知识教学模块。在能力目标培育中,划分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显性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隐性能力与本课程教学没有直接关联性,但是会对知识目标学习能力培育产生较大影响。隐性能力的培育不会单方面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得到有效锻炼,但是其对知识与技能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将其纳入到课程学习中具有较大可行性。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技能培训能力,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2 跨越传统的教学时空设计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时空具有固定性,有着规定时间与规定地点。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赖校园网提供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时空的有效跨越。就是安排固定教学时间与教学地点,在课后教学中通过不同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在此类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中,主要投入了较多联网计算机以及投影设备,安装了多媒体集成控制系统,大多数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都配备了相应电脑,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集成系统对学生电脑进行控制,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个体指导与集体演示等。网络教学平台能保障各类资源有效共享与上传,教学资料呈现与播放过程中,各类优秀作品能得到集中展示和综合评价,师生之间保持实时和非实时交互,以及研究性学习相关的分组讨论、资源共享等,各项功能可以有效满足课程学习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能有效维护广大师生基本上网条件,教师办公活动效率也能全面提升,学生也能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校园内部多个区域环境中实现校园网安全接入,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学校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开放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免费机应用。教学时空的有效跨越,能全面优化传统教学安排活动,分析可以用于网上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各项问题进行探究。教室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安排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设计分析。
3 基于能力目标的教学策略设计
在知能课程中知行并举、能力本位是重要理念,在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在课程目标定位中,认知是重要基础,能力是发展目标,知识学习活动需要为能力培养所服务。所以在教学策略拟定过程中需要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传统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不同形式讲授法为主,然后采取辅助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记忆理解。在知能课程中传统策略应用得到有效优化。从能力培育角度来看,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能选择性学习、解释性学习等,提升学生学习主题意识,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质疑精神与批评意识进行培育。
在教学中可以全面落实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策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综合各项教学因素,以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来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中要拟定对应的教学策略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布设不同教学任务以及组织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起到有效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其次要将课上教学活动和各类课后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对不同教学活动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使得各类教学活动能有效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将个别指导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相互结合,从制定的能力发展目标来看,主要能力目标有语言组织能力、发展能力目标、逻辑思维能力等,要有针对性对教学活动合理设计。
4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实施
研究性学习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对学生能力进行培育,强化主题知识目标的理解,加深学习认识。在隐形能力培育方面,能有效提升个体发展能力与群体发展能力,比如团队协调能力、人际理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竞争力、个体逻辑思维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均能全面提升。在规范化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别是前期准备、选题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究汇报、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可以进行知识学习,主要是为了全面实现课程知识教学而设定的目标,主要有教师教学、现场讨论、自主阅读、讨论研究等几个教学环节构成。其中讲授与现场讨论都是在课堂环境展开,其余各个环节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不同模块能对应响应的教学单元,为后续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前期准备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各项操作,主要有研究性学习规划、制定规范化评价原则、确定选题范畴。在选题与分组中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选题是在初期可供选题范畴中选取能进行研究的题目,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建立研究讨论小组。听取学生建议与意见,学生如果有较好的选题也能摆脱教师的选题范畴,但是要通过教师指导拟定相应题目。在分组过程中主要是由五、六人最佳,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对选定主体进行分析,拟定给对应的研究计划。对小组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制定研究进度时间表,定期做好相应检查工作。在研究汇报中,教师与小组组长要做好控制工作,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集中式汇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体学习时间对研究性学习周期进行控制。正常情况下,可以選取一个月时间汇报一次,平时各组研讨活动不拟定固定规定,各个小组要灵活变动。在成果展示阶段要在各个研究活动结束之后开展,相关小组对研究情况进行汇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点评,将最终研究成果展示在教学平台中。
研究性学习课堂与课后时间都会占用,但是大多都是在课外进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展示、研究讨论,各个小组集中汇报研究成果时才能对课堂时间进行占用。从部分教学实践活动中能看出,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但是实际学习成效有待提升。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育,但是在研究过程内容掌握与深入理解方面有待提升。当前教师要从多个阶段进行设计管理,结合学生能力现状对选题进行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综合上述,知能课程受到价值取向影响,不能选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要从教师与学生教角度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设计,使得教学活动质量能全面提升,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