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诵读

2019-10-20曾建萍

知识文库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文背影美的

曾建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开始多起来了,就是因为有了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在。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在诵读方面的指导;否则,即使学生读了,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边读边思

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要动脑思考。思考的重点首先是作者的用意和词语的基本意思。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读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时,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①“背影”有什么希奇?②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读到“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时,我问学生①“狠籍”是什么意思?②“满院狼籍”又是怎样的景象呢?③“簌簌”地流泪是什么样子?④“不禁”又说明了什么?……因此,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是诵读的头一步,这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

2 边读边品

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犹如吃饭,强嚼慢咽,才能尝到鲜美的味道,有利于消化、吸收。譬如在教学《春》一文时,在读到“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时。我问学生如果你觉得“脚步近了”用笔巧妙,就要琢磨“妙在何处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地”、“钻”用笔不凡,也得琢磨琢磨“怎么不凡呢?”“如果换个说法怎么样呢?”我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毕竟品是体验美文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3 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例如,我让学生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这句时,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要在自己的眼前展现出一片如火、如霞、如雪的春花,不仅美丽好看,仿佛还有淡淡的甜味儿沁人心脾。接着,当读到“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时,让学生想象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心醉。由此可见,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将阅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诵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展了诵读者的思维能力。

4 读出感情

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呜;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的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这时,会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是诵读的高境界。如要进入诵读的这一高境界,必须要善于展开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

例如,在读“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时,我让学生想:“活着,已经死了”的人是什么人呢?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卖国求荣的人、草菅人命的人、出卖战友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的人又是怎么样的人呢?学生同样会想到为了祖国、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勇于献身的人,是董存瑞、雷锋、孔繁森、杨靖宇……这时候,谁的心头能不升腾起憎与爱的火焰呢?

5 熟读成诵

熟能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即对自己特别喜欢的精美诗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读熟,熟到张口能背,背诵如流。一篇作品,熟到能背诵如流的程度,就能化为己有,为己所用了。著名作家巴金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这得益于少年时代熟读了200篇名文”。不只是巴金、鲁迅、冰心、矛盾……古往今来,诸多著名的作家,无不在熟读上下很大功夫。

读,是吸收,是积累。熟能成诵,是最好的吸收,积累,否则,我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不过,读也应注意以下二点:(1)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难记易忘,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感到这是一件“苦差事”;若能从以上要求去做,我相信,读书将成为一名作家而言的那样“读书,实在是一种幸福”。(2)读书要有选择。熟读成诵的作品一定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诗文。这样的诗文读起来才有乐趣,才有享受的美感,才能乐此不疲,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精美的诗文。

(作者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诗文背影美的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打破平衡
走遍万水千山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美的校 美的人
背影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