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太原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
2019-10-20李新华
摘 要:结合多规合一工作的推进,通过分析太原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平衡发展和特色发展两大战略,实现城乡生态优先发展、城乡空间集约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设施均等发展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最终的城乡平衡发展。
关键词:多规合一;城乡统筹;特色发展;平衡发展
太原市作为“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城市,在“多规合一”工作机制下,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整合太原市市区范围内城乡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内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系统性规划内容,同时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一、太原市城乡统筹发展存在问题
(一)城乡用地分离,用地不集约
2015年太原市市辖区常住人口352.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28.93万人,乡村人口为23.61万人。2001年至2015年太原市乡村人口占市辖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由20.1%减至6.7%。
太原市中心城区用地较为局促,2015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4.7平米;中心城区用地目前仍未摆脱单中心扩张的问题,优质资源依然在向中心城区集聚;外围乡镇地区近十年用地无明显增长,城镇化动力不足。
太原市乡村规模普遍偏小,现状村庄人口≥1000人的村庄数量仅为49%,尤其是东西两山地区的村庄人口平均规模不足600人,不利于基础设施服务的高效配置。同时2015年太原市六城区人均乡村建设用地达404㎡/人,用地不够集约。
(二)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未建立,生态空间建设具有片面性
1、太原市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但区域景观格局连通性差、协调不足。
2、太原市未充分利用边山支流水系联系城乡、连接东西山的地域特色,未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
3、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的建设有一定的片面性,未能系统化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未能带动村民就业、收入增长及生活设施改善。
(三)城乡产业协同不强,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不足
2010-2015年太原市辖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7%递逐年下降至1.4%,一、三产业关联度低,互动能力差、协同性不强。
未充分利用好太原市乡村地区交通区位条件好、离中心城区近、市场腹地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传统农业附加值低,休闲观光、都市农业、规模化农业发展滞后。
(四)城乡文化特色彰显不足,乡村特色建设缺失
太原市历史悠久古建多,但文化形象不鲜明。未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生态优势,缺失地方特色和应有的城乡风貌差异,未能展示出乡村地区的发展优势。城镇风貌特色展示不足,整体建设缺乏规划管控,目前缺失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建设。
(五)城乡公共设施发展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太原市村庄布局分散,村庄规模小,公共服务设施人均供给成本高,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2、东西两山及北山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负债状态,供水、通讯、供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生产生活发展需求。东西山乡村地区依靠城市的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无法解决。
3、城乡公共设施体系布局不均衡,强中心、弱边缘,优质教育、体育、文化及医疗资源在中心区集聚,部分乡镇无产业特色、人口流出严重,导致现有设施空心化。
二、总体战略
(一)城乡协调、平衡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形成产业互动、生态一体、设施均等的城乡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结合乡村特点,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寻找乡村地区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发展思路
(一)城乡生态优先发展
利用“三面环山、汾水中流”的生态本底,突出生态优先战略,建设“山、水、林、田、湖”生态大格局。
1、生态骨架修复:一水两山,构建环城生态休闲带
推动汾河两岸综合提升,使汾河成為全体市民共享的大花园。东山、西山地区废弃工矿清退、生态修复,借助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生态文化康养基地,实现太原市生态骨架的修复。
2、生态廊道:山水脉络,贯通城乡
结合边山支流水系及城镇组团间的生态廊道,贯通山水脉络,打通城乡及东西山间生态联系。形成太原北部城区、龙城大街南、潇河北等城市组团间生态廊道和形成连接东西山的城市水系廊道。
3、公园体系:森林公园+城市公园
构建汾河公园体系,完善市区公园建设,积极推进街头游园绿地的落地。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构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公园体系。
(二)城乡空间集约发展
太原市中心城区已进入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城镇化质量提升阶段,乡村地区随着村庄整治推进和特色产业发展也将进入乡村集约化阶段。
1、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坚持城市双修统领的中心城区提升,加强城市设计,中心城区疏解降低开发建设强度,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城市建设向东、西山地区拓展延伸,打造低密度高品质的山地组团;汾河两岸努力打造一条高品质、有影响力的亮丽景观带和生态环境带。
2、乡村分类发展指引
从改善村镇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出发,统筹异地扶贫搬迁与采空区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结合
城镇整体拓展方向将市辖区范围内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综合分析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乡村特色发展
利用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要求及政策,从现有的生态、人文及特色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太原西山地区的崛围山风景名胜区、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矿山公园、东山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等,对市区范围内的特色小镇(特色村)进行选点建设。
(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实现乡村地区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达到农民增收。
1、外围城镇组团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山西综改区的发展、都市区中城镇组团式发展、军民融合基地的建设、中心城区产业外迁,推进外部城镇组团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增加农村收入。
2、全域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和乡村特色相结合,以“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开发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带动城乡发展。
(四)城乡设施均等发展
城乡协调中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根據相关规范,制定外围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置要求,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配建。
科学合理地确定市政设施集中保障和分散设置地域。集中供给区域内要给予标准、规模、场站用地和廊道控制意见,分散设置地区要提出市政基础设施供给保障的策略。
(五)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1、构建乡镇、社区与中心城区交通廊道
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乡镇之间的联系,构筑乡镇、社区与中心城区交通廊道。各组团通过相邻主要主干路与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快速直达。依托高速、快速路网体系,引领外围城镇组团产业布局。
2、提升乡村道路品质
通过柴西线、滨河西路、新兰路、东山南北大道等道路的建设,增强特色小镇、特色村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提升乡村道路品质,促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九河治理路网快速化改造,西山旅游公路、东山南北大道等边山地区道路的建设,构筑促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的绿道体系,促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语
目前全国正在通过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在此过程中强调全域规划的思路,通过全域的城乡生态优先发展、城乡空间集约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发展推动全域的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都市区规划(2016-2035年).2016.
[2]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城乡统筹规划及镇乡(街办)总体规划编制导则.2018.
[3]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2016-2035年).2016.
[4]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市域空间总体规划(2016-2035年).2016.
作者简介:李新华(1985.12-),男(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