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策略
2019-10-20张超
张超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将对基础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确保教学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本文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在其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3-0194-01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level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basic teaching.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o ensure the teaching level.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takes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in its teaching.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渐渐变得僵化,如此下去,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便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释放学生的天性,使得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而要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最首要的便是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方式的灵活性,还要加强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懂得对一些例题进行总结与归纳。
1 培养学生养成审题习惯
通过对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对题目的意义有清晰的理解,准确把握题目中涉及到的各个已知条件,再借助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解答。首先,教師应当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几何图形中做辅助线,使学生审题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题目中涉及到的文字叙述部分,尤其是要关注重点字和词。而后教师需要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在分析已知条件的过程中找出隐含条件,结合所有的条件作出草图或者是能够对解题提供帮助的辅助线,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解题要求,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和引导学生将题目顺利的解答出来。在寻找二者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体型,以题型为根据来确定具体的解题思路,以便找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对数学题目做出有效解答。此外,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有意识的传授学生识别数学题型的能力,并传授给学生不同题型的基础解答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有所了解,避免学生在遇到同类型数学题时,不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
2 注重基础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0的绝对值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去理解“0的绝对值是0”这一原理,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正数和负数的绝对值这一内容与其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0既是它自身的绝对值,又是它自身的相反数”。又如,在学习数学公式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和成立范围,还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深入挖掘一些基础知识,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 把握数学概念,形成解题思路
学生要想在解题中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就要理解数学概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解题能力。教师不应该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数学概念,而应该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出发理解概念。教师要注重讲解数学概念,将数学概念教学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在解决问题时形成解题思路,最终培养数学的解题能力。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教师要把推导概念的方法说清楚,先假设a和b,再利用乘法分配率合并同类项后得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还有定义法和面积法,这些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促进逻辑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例题中还原基础概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发展的过程,在接触例题的同时巩固概念,提升解题能力。
4 提升学生反思错误的能力
对初中生来讲,其在解题的过程中之所以会重复出现某个错误,大多都是因为在看题的时候马虎,看错了已知条件;或者是将最后的计算结果写错;或者是题型分析错误,选择的数学理论知识错误等。为更好的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初中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以科学、合理、正确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错误思想和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解答完每一道数学题之后,都需要进行检查和验算,查看自己是否在解题思路上存在错误,题目的阅读是否仔细,已经将题目中所有已知条件都找出来。可以这样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检查和反思使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5 触类旁通,引导多向思维
在发展数学解题思维时,往往通过同一道题目就能够找到许多解题方式,一题多解是数学题目普遍存在的特点,触类旁通的多向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培养全面分析的习惯,并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例如,在△ABC中,AB=AC,点D,E在BC边上,且AD=AE,求证:BD=CE。这题有多种解答方法,注意到△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故可以作出底边上的高,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角度去实现线段相等的证明,因此△ABE≌△ACD是一種解题思路,△ABD≌△ACE也可以通过证明得出。对于同一道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证得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内找到最简捷的解题方式,逐渐实现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的不断提升。
6 规范解题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数学解题过程要具有规范性。规范解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思维锻炼,还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紧抓问题核心,不因为解题过程混乱而导致解错题。教师要经常强调规范解题的重要性,在做题之前,强调数学符号的正确、规范使用,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解题步骤。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让学生亲自把整个解题过程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学生要在反复解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规范解题过程,提高自己的做题效率。
结语: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改变学生解题习惯的方式,将学生从一般的集体思维和审题不清晰的情况中引导出来,通过逐步强化学生思维模式的方式,全面提高初中生对于对数学题目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喻娟.运用波利亚解题理论解决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汪丽君.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范连众.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现状分析与改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黄世辉.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