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江鱼类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2019-10-20陈锋黄道明赵先富史方
陈锋 黄道明 赵先富 史方
摘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高的河流之一。在介绍长江鱼类主要生态习性生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并简要总结了目前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时期长江鱼类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① 建立以流域管理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建流域生态保护机制;② 有计划开展支流及通江湖泊的生态恢复,使支流的小水电逐步退出,使原本的通江湖泊恢复自然江湖关系;③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积极建立全流域禁捕机制和休闲垂钓机制,并让垂钓者成为渔政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保护; 生境修复; 水电梯级开发; 江湖阻隔; 全面禁捕; 长江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X503.225文献标志码: 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2.003
鱼类作为水体中的顶级群落,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长江大保护中,鱼类多样性保护应该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保护目标之一。然而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危机已十分严重,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有效开展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保护,使长江重现生机和活力,笔者通过自身在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能够在长江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1长江流域生境特征
长江流域水系复杂,支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最高河流分级数为6级,流域面积不小于2 000 km 2或河长不小于100 km的河流总数为374条[4]。长江源头地区是我国咸水湖和盐湖的集中分布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核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大于10 km 2的淡水湖泊就达132个[5]。
长江流域广袤的面积、充沛的水量、多样的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形成了多样性的生境,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无论干流或支流,河道通常蜿蜒曲折,灘潭相接,在河道两侧,流速、流态、底质、水深等水文要素随主流走向而交替变化[6]。
2长江流域鱼类及其生态习性
长江的鱼类有400余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60余种,过河口洄游性鱼类11种,以及一些常年栖息于河口区的咸淡水鱼类。在360种纯淡水鱼类中,有156种是长江水系特有鱼类,局限分布于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多达124种[6]。
长江从源头至河口,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各种饵料生物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获取食物、逃避敌害、繁衍后代、维持种群,鱼类经过长期的竞争和进化,适应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各异的生态习性。从栖息水层来看,有表层、中层、底层等;从对流水生境的适应性来看,有急流、缓流、静水等;从食性来看,有刮食性、草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食鱼性等。在鱼类生命史过程中,繁殖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繁殖对策往往也是为了适宜环境并使种群得到最大化而形成的。鱼类多样性的危机往往与人类活动对繁殖行为和过程的干扰密切相关。本文为了阐述长江鱼类致危的主要因素,重点列举以下几种繁殖对策[7]。
(1) 在干流或较大支流上游流水中产漂流性卵。以圆口铜鱼为典型代表,所产的卵在流水中漂流发育,其孵出的地点在上游开阔河段,有利于仔稚鱼个体的散布,提高每个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也为种群的生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在干流河段上游的大片砾石滩前产粘沉性卵。如达氏鲟等,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段干流的一些大型砾石滩前,产卵水域往往水流流态较乱,流速较急,有利于受精卵的散布。它们的卵产出后,发育时间较长,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底层鱼类的捕食,卵散布在砾石滩上,大部分掉进石头缝隙中,可以减少受伤害的机会。
(3) 在集雨型支流的上游河段产粘附性卵。如岩原鲤等大型特有鱼类,通常,这类型支流的上游河段早春时水温较高,水质清澈,浅滩和深沱相间,敌害较少,水体生产力很高,饵料丰富。一些大型产粘附性卵的特有鱼类在这些地点繁殖,仔鱼期的食物来源和安全均有保障。当仔鱼长成幼鱼时,雨季来临,可以随洪水向下游和干流散布,提高种群的生存机会。
(4) 在沿岸带适宜的小环境中产卵。主要包括一些产粘附性、漂流性和漂浮性卵的小型种类。它们的个体较多,散布于不同的河段和支流等各类水体,完成生活史所要求的环境范围不大,主要以种群繁殖规模来保证种群的延续。
(5) 洪水期在中下游干流产漂流性卵。以四大家鱼及鳡、鳤、鯮等为代表的江湖洄游鱼类,其在湖泊中生长育肥,性成熟后在洪水期洄游至干流产卵繁殖,受精卵或仔幼鱼随洪水进入湖泊生长。
3长江鱼类多样性危机及其主要原因
目前长江鱼类多样性危机已十分严重,中华鲟、白鲟等旗舰物种纷纷告急,以鱼类为主要食物的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2]。特有种十分丰富的长江上游,受威胁物种数达79种,位居全国各大河流之首,长江中下游的受威胁物种也有28种。渔业资源严重下降,长江干流的资源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2011年的8万t[2]。
长江鱼类多样性的危机,原因有全球气候变化、水利水电工程、过度捕捞、水污染、江湖阻隔、航运、岸线利用等等,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3个方面,一是梯级开发,二是过度捕捞,三是江湖阻隔。从区域来看,影响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梯级开发,中下游是江湖阻隔,而过度捕捞是全流域的问题。
3.1长江上游——梯级开发
据水力资源复查,长江流域理论蕴藏量达30.5万MW,年发电量2.67万亿kW,约占全国总量的40%;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28.1万MW,年发电量1.30万kW·h,约占全国总量的50%。上游装机容量24.4万MW,为全流域的6/7,大型水电站,特别是装机容量1 000 MW以上的水电站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全流域52座1 000 MW及以上的水电站中,有48座分布在长江上游,其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占全流域大型水电站的93%以上[8]。
另外,长江大小支流均已大坝林立。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09年修订)[9],长江流域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调水工程设施约522.07万座(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57万座(大型水库151座),水库总库容1 745亿m 3,兴利库容1 004亿m 3。长江流域各支流规划水库库区长度占河流总长度的90%左右,开发强度很大,对流域水系连通性造成较大影响[10]。
3.1.1生境破碎化,洄游通道受阻
河流中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是其与河流生境长期适应进化而形成的,大多数鱼类都具有一定的生殖洄游习性。中华鲟等河海洄游鱼类在繁殖期具有强烈的洄游习性;圆口铜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也需要洄游到适宜的产卵场繁殖,受精卵需要长距离的漂流流程发育孵化;裂腹鱼等产粘沉性卵鱼类一般洄游到上游或支流寻找水质清澈、浅滩和深沱相间、敌害较少的区域产卵繁殖。梯级开发使原本连续的、多样性的河流生境转变为破碎化的、单一的水库生境,阻隔了鱼类生殖洄游通道,影响鱼类繁殖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导致鱼类物种濒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3.1.2水文情势改变,生境丧失
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建成后,大多形成峡谷型水库,原本适宜于仔幼鱼栖息的近岸浅水区被淹没,影响其觅食、生长和存活。水库中原本多样的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群落结构向种类单一的水库静水鱼类群落结构演替。梯级电站的调节运行,导致坝上坝下水文情势的巨大改变。长江上游产的漂流性卵鱼类圆口铜鱼等,以及中下游的四大家鱼等,繁殖期均需要天然涨水过程的刺激。然而水库的调节运行使下游流量过程坦化,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所需要的水文过程难以满足。
电站调峰(日调节)引起的下游河道水文情势改变,同样也会对在河流砾石浅滩产粘沉性卵的鱼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观音岩水电站进行日调节所产生的非恒定流,使攀枝花河段沿程水位发生较大波动,小时最大水位变幅达到1.25~7.38 m。浅滩上的受精卵通常经2~3 d孵化,由于水位下降,魚卵暴露于空气中,很快就干涸而死[6]。
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长江中下游的支流,除赤水河以外,几乎全部都已梯级开发。长江上游的每一条较大支流中,都生存有一至数种该河流的特有种鱼类,如长须裂腹鱼只分布于大渡河[10]。这些鱼类基本上都是适应河流流水生境的种类,生境丧失,必然导致其种群规模下降、物种濒危或灭绝。
3.1.3低温水下泄影响繁殖
大型水库水温通常会出现分层现象,导致下泄水温升降滞后。以雅砻江二滩水库为例,其下泄水水温在2~8月较天然低,3月低2.2℃,4月低2.0℃;而在9月至翌年2月则较天然高,11月高2.1℃,12月高2.9℃。二滩水电站与其上游的锦屏一级水电站联合运行时,下泄水温变化幅度更大,在4月低4.3℃,5月低3.3℃,11月高3℃,12月高4.8℃[6]。鱼类的繁殖行为与水温密切相关,如四大家鱼等繁殖需要水温达到18℃,而中华鲟的繁殖需要在秋季水温降至18℃左右。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对水温的影响有叠加效应,不仅会推迟鱼类的繁殖期,导致幼鱼生长期缩短,还会影响鱼类繁殖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鱼类种群的补充。
3.1.4引水式开发导致河流生态功能丧失
长江干流及大型支流的梯级开发对河流生境影响巨大,同时一些中小型支流引水式开发对河流生态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一些支流连续的引水式电站开发,导致大量河段减脱水,鱼类资源几乎枯竭,河流生态功能几乎丧失。
3.2长江中下游——江湖阻隔
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数以千计,原本多数湖泊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这些湖泊与长江中下游的干、支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在江湖复合生态系统中,河道与其通江湖泊作为不同类型的环境单元,既发挥着各自的生态功能,又密不可分。河道的流水环境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氧,但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贫乏;湖泊则通常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水体食物网的各个环节[12]。
在江湖复合生态系统中,河道为流水环境繁殖的鱼类提供了繁殖场所和必要的水文条件,但由于饵料缺乏,不可能单独维持较大生物量的鱼类种群,鱼苗孵出后需要进入通江湖泊肥育。长江中下游鱼类主要在春夏季繁殖,这样可以保证后代随洪水进入通江湖泊并摄取足够的食物。由于洪水的季节性泛滥,通江湖泊具有大面积植被覆盖良好的季节性淹没区,不仅能支持水体的食物网,还能为产粘性卵的鱼类提供产卵基质,并为幼鱼提供躲避敌害的庇护生境和索饵场所。因此,除河流性鱼类外,其它鱼类都与湖泊环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12]。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支撑了长江中下游多样性的鱼类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然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长江中下游湖泊陆续开始建设节制闸和围垦[12],江湖阻隔,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Du等[13]利用遥感方法分析了洞庭湖1930年代、1950年代、1970年代以及2000年的面积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年比1930年代洞庭湖的面积减小了58.06%,1950年代、1970年代湖泊萎缩速率最快,这与该时期大规模的土地开垦相关。
张春兰[14]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长江中游沿岸阻隔湖泊所在的41个县自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天然渔业捕捞产量与耕地面积、养殖鱼产量、养殖面积、水面积等的关系,来了解江湖阻隔对天然渔业资源动态的影响,同时,对野外调查的5个阻隔湖泊和1个通江湖泊的鱼类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动态进行研究,发现1950年代以来,各湖泊所在地区的水面面积不断下降,天然捕捞鱼产量在1954年达到最高峰以后就持续下降。余志堂等[15]通过对葛洲坝修建后长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的调查研究,发现自1960年代初期起,长江四大家鱼资源就出现了不断衰退,成鱼捕捞量和鱼苗产量大幅度减少。以长江中游而论,家鱼产量从1960年代中期占渔获量的20%~30%,下降至5%左右,天然鱼苗的数量大约也只有1965年的1/5。引起长江四大家鱼资源大幅度减少的原因,主要是1960年代修建的闸坝,以及过度捕捞。另外,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河道渠化和河岸带硬化导致微生境结构简化,也是鱼类生境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3.3全流域的酷渔滥捕
在长江流域,除了藏区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水域都有捕捞,而且非法捕捞十分常见。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认为,目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16]。曾有科研人员在水产市场买下2 kg渔民捕捞的幼鱼,清点发现种类多达数十种,总尾数超过1万尾[17]。在与长江相通的洞庭湖,迷魂阵捕捞的渔获物中91%都是50 g以下的幼鱼,重量超过100 g的鱼仅占捕捞总量的2%[18]。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长江作为全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监测数据徘徊在1亿尾左右,仅相当于1950年代监测量的0.3%,长江陷入了越穷越捕、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17]。
4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1950年代末已开始进行水电工程“救鱼”问题的研究和实践[6]。近几十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开展了大量鱼类保护的相关工作,包括连通性恢复、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渔政管理、监测与研究等,特别是围绕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了针对四大家鱼的联合生态调度[19]等,对长江鱼类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鱼类多样性依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体制机制不健全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部门以及流域内19个省市区,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鱼类多样性保护方面,均未形成统一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因此,需要有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治理。鱼类保护措施的实施主体非常多,包括各部委相关部门、各地方相关部门、流域各梯级业主等。以流域各梯级业主为例,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研究监测项目没有统筹规划和成果共享,有些领域存在重复研究的问题,而有些领域却无人问津。连通性恢复方面,未从流域或区域层面统筹考虑,部分或单个梯级连通性恢复后,上下游梯级依然存在阻隔,其恢复效果也大打折扣;增殖放流方面,存在重复放流、放流种类单一等现象;栖息地保护方面,沒有从流域层面考虑,也没有根据鱼类的生态需求和实际生境状况进行保护,保护效果不理想。
4.2缺乏系统的监测与研究
对河流的生态保护需要建立在对其自然规律系统、科学掌握的基础上。国外针对一些重要河流、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域都建立了长期的生态监测站网,有的站网有连续两三百年的基础观测数据。但是目前长江流域水文、水环境等站网建设较为齐全和规范,而水生态站网依然没有建立,已有的监测工作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无法支撑系统了解长江、科学诊断长江以及有效保护长江的工作需求。研究工作方面缺乏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科技、农业、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数据成果等未能共享,研究工作存在重复和缺位的现象。
4.3渔政管理有待加强
长江流域自2003年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有科研机构曾预测,如果禁渔期实施到位,能保护2 235万尾四大家鱼产卵亲体,增加幼鱼发生量12 243亿尾,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和一定程度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20]。但是该制度已实施16 a,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并没有好转。导致该结果的原因除了长江流域持续的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之外,还有渔政监管的不到位。另外,目前禁渔期的禁渔范围主要是长江及主要支流的干流、两湖,而实际上很多鱼类是需要在中小型支流甚至小支流的源头浅水区产卵繁殖的,而这些区域不仅没有禁渔,而且是电鱼等十分便利和猖獗的区域。
早在2006年,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曹文宣院士就曾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10 a[21]。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网站发出《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终于迈出了第一步。2017年12月,农业部关于公布率先全面禁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的通告,决定从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包括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逐步施行全面禁捕。
渔政管理、渔政执法比其他执法要难得多,一是执法队伍不够完善,执法手段不够先进;二是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 很多地方的山区溪流,极其偏远,就算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面广阔,许多电鱼等非法捕捞多在夜间进行,难觅其踪迹,执法难度大。因此,仅靠每个县几个人或几十人的渔政执法队伍,是很难管好一个地区的违法捕捞行为的。
5长江鱼类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造成长江鱼类多样性危机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鱼类的生境丧失,包括梯级建设、江湖阻隔等;二是过度捕捞,这是直接危害鱼类生命,导致鱼类资源下降。在分析了目前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后,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江鱼类多样性加以保护。
5.1统筹规划、系统治理
长江出现的生态问题总体上来讲是多年来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产业布局所决定的,解决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必须承认和直面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以此为戒,进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因此,不管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鱼类多样性保护,都需要充分考虑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与生境变化特点,合理规划、统筹考虑、总体布局、因地制宜、重点突出。
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该规划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涉及方面十分广泛,除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直接涉水的方面外,还涉及土壤污染防治、城市空气治理、城镇产业结构等。2018年3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研究制定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行动方案》《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拟将全面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行动。另外,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规划、计划、方案均已具备,重点是要细化、落实。要围绕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和任务进行具体的专项规划。“共抓大保护”关键是要在“共”字上做文章,建议建立以流域管理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建的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共同、统一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梯级生态环保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形成合力,统一开展增殖放流、生态调度、河流连通性恢复、科学研究等工作。统筹科研院所,整合力量,合理规划设置研究课题,避免重复性工作,重复性研究捕捞采样也是对鱼类资源的破坏。
另外,流域内各梯级业主,针对工程的环境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但是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他们的环保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以绿色水电认证为契机,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行为与经济效益挂钩,激发部门、企业、个人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5.2大力开展生境修复
生境丧失是鱼类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修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支流小水电拆除与生境修复,二是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河湖连通修复,三是河(湖)滨带的修复。
对河流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而且经济效益并不高的小水电应坚决拆除。目前四川、云南两省已发文明确不再建设5万kW以下的小水电,各地方也陆续开展小水电退出工作。小水电的退出应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开展。对于长江流域而言,应优先考虑长江一级支流上的小水电。如观音岩库区,一级支流大大小小20多条,其中较大的支流有4条,分别为平川河、渔泡江、马过河、万马河,长度均大于40 km,最大支流渔泡江长度达170 km。这些支流原本鱼类种类十分丰富,少则二三十种,多则六七十种。但由于梯级开发,生境破坏十分严重,几乎到了无鱼的地步。如果这些支流能得以恢复成一条完全连通的自然河流,干流库区河段的鱼类能够到支流流水生境中产卵繁殖完成生活史,将对于鱼类多样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对于维持长江渔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仅有洞庭湖、鄱阳湖尚与长江保持连通,受三峡水库等的影响,其渔业作用也有所下降,因此应逐步开展恢复长江与其他湖泊的连通性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恢复长江中下游河湖连通及其自然水文过程,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
河湖的沿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是水草丰茂、饵料生物丰富的区域,也是一些鱼类栖息和索饵的重要场所。绝大部分鱼苗需在离岸10 m以内的近岸生境中度过一段关键时刻[22]。然而防洪工程、岸线利用、水污染等对河湖沿岸带的破坏严重。应大力开展河湖沿岸带生境修复工作,还河湖以生命活力。
5.3走群众路线的全面禁捕
笔者认为长江大保护最核心的任务是增强环保意识,长江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因此,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人类活动的全过程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规范人类活动行为,切实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在鱼类保护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学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使人人都成为生态保护和鱼类保护的参与者。
针对目前全流域的过度捕捞问题,笔者建议在长江流域全面禁止商业捕捞和非法捕捞,在做好渔民生态补偿和转产转业的前提下,做到有效监督,发动沿江沿湖群众共同监督。积极发动群众,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检举揭发,使非法捕捞无处藏身。
部分区域可以试点和探索发展休闲垂钓,即建立垂钓许可机制。垂釣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垂钓的渔获量及其对鱼类的伤害远小于商业捕捞、电鱼、小网目渔具捕鱼等。大部分的垂钓者对鱼类资源的下降是痛心的,对非法捕捞、过度捕捞的行为是痛恨的。相关部门应为垂钓者建档立卡,让垂钓者成为最坚实的渔政管理者和监督者。垂钓者可以将渔获物图片和地点等信息直接在线上传,建立大数据获取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给垂钓者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此外,结合河长制,垂钓者可作为村级或乡镇级河长制建设的参与者,积极热心地投入到河流生态保护和鱼类保护中。
参考文献:
[1]魏山忠.落实长江大保护方针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J].长江技术经济,2017,1(1):8-12.
[2]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酷渔乱捕是帮凶[J].湖泊科学,2017,29(6):1279-1299.
[3]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5,13(6):473-495.
[4]董耀华,汪秀丽.河流分级方法及应用探讨[J].水利水电快报,2019,40(1):8-13.
[5]姜加虎,黄群,孙占东.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J].生态环境,2006,15(2):424-429.
[6]曹文宣.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水域生态保护问题[J].长江技术经济,1(1):25-30.
[7]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替代方案研究课题专题报告之二 沙江一期工程对白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报告[R].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1.
[8]柳林云,丁毅.长江流域水力资源与水电规划[J].人民长江,2013,44(10):69-71,108.
[9]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09年修订)[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09.
[10]张欧阳,熊文,丁洪亮.长江流域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长江,2010,41(1):1-5,78.
[11]姜加虎,窦鸿身,苏守德.江淮中下游淡水湖泊群[M].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9.
[12]常剑波,曹文宣.通江湖泊的渔业意义及其资源管理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2):153-157.
[13]Du Y,Xue H P,Wu S J,et al.Lake area chang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egion of China over the 20th centur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92):1248-1255.
[14]張春兰.长江中游江湖阻隔后鱼类资源的变动[D].北京:北京大学.2004.
[15]余志堂,邓中粦,许蕴玕,等.葛洲坝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现状及工程对家鱼繁殖影响的评价[C]∥葛洲坝水利枢纽与长江四大家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7-68.
[16]付文.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执法遇难题 长江渔业资源告急[N].人民日报,[2013-6-2].
[17]莫让长江无鱼可捕[OB/OL].荆楚网: http://news.cnhubei.com/xw/2016zt/jsstcj/201603/t3578309.shtml
[18]沈春蕾,孙慧.曹文宣.长江“十年禁渔”迈出第一步[N].中国科学报,[2017-11-20].
[19]陈敏.长江流域水库生态调度成效与建议[J].水利发展,2018(2):36-40.
[20]李春霞.我国2月1日起正式实行全长江定期禁渔制度[DB/OL].央视国际,[2003-1-1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Jan/260018.htm
[21]杨勇,王翔.全面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对话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J].农村工作通讯,2017(13):42-43.
[22]常剑波,邓中粦,张国华,等.洪湖灌江纳苗的可行性及效益评价[C]∥陈宜瑜,徐蕴玕.洪湖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引用本文:陈锋,黄 道 明,赵 先 富,史方.新时代长江鱼类多样性保护的思考[J].人民长江,2019,50(2):13-18.
Thinking on protection of fish diversity in Yangtze River in new era
CHEN Feng, HUANG Daoming, ZHAO Xianfu, SHI Fang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Impacts of Hydraulic-Projects and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Hydroecology,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the largest one in China, is a hot area of biodiversity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rivers with the highest fish diversity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main ecological habits of fish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demand of habitat conditions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ir life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resulting to the decline of fish diversity, habitat loss and overfishing, briefly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fish diversity in Yangtze River:① establishing a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chanism spearheaded by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gencies and jointly organiz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local governments;② launch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ributaries and lakes designedly, dismantling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 on tributaries gradually and restoring natural lake-river relation of the lakes;③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tively establishing a basin-wide fishing ban mechanism and recreational angling mechanism, and encouraging the anglers being managers and supervisors of fisheries.
Key words: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abitat restoration; hydropower cascade development; barrier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total prohibition of fishing; Yangtze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