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冬春季节如何应用中医手段预防流感

2019-10-20宁玉荣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9期
关键词:流行性流感病毒传染性

宁玉荣

【摘  要】流行性感冒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冬春季节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本文对冬春季节流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冬春季节如何运用中医手段进行流感的预防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中医;预防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292-02

引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患者受到流感病毒侵袭而发生的一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高热(39 ~40℃)、头痛、乏力、全身肌肉痛以及鼻咽部粘膜炎症等呼吸道症状,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除甲型H1N1外)[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流感每年的发病人次约有300 ~500万人,约导致2 ~5万人死亡。

1.冬春季节流感的特点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发生变异导致其出现大范围传播的重要原因。根据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分类,流感的种类可以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原体易出现变异的特点,很容易导致较大范围内的流行发病,乙型流感在传染性上次于甲型流感,丙型流感则较为稳定。

在流行性感冒的传播上,主要是以流感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同时隐性感染者与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 ~7天左右,在潜伏末期即具有传染性,在患者疾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大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造成感染。流感的易感染人群主要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婴幼儿、孕产妇以及部分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同时由于其免疫力低下,其出现流感重症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流感病毒耐热性不强,可在0 ~4℃的环境下生存数周时间,而在18 ~22℃下即丧失传染性,在56℃下加热30min即失活,因此冬春季节寒冷、干燥多风往往给予了流感病毒存活、传播的适宜条件,同时冬春季节人体鼻黏膜、口鼻腔局部温度一般在32℃左右,适宜流感病毒复制,因此冬春季节也是流感的高发季节。

流行性感冒在临床上可以分为单纯性流感、肺炎性流感、中毒性流感、胃肠型流感以及特殊人群流感等类型,并且该病能够导致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瑞氏综合征以及心脏、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流感的临床发病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多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后者一般症状较轻且较少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2.冬春季节流感的中医药预防手段

在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流行性感冒当属于“时行感冒”的范畴,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中记载:“时行病者,春时应暖而反寒,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并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将流感(时行感冒)归为“时行病”之类,强调其具有较强传染性;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的病名。根据中医学理论,流感(时行感冒)主要指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的感冒疾病,认为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卫外功能减弱,不能调节应变之时,导致时行病毒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

流行性感冒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传染性疾病。相较于临床治疗工作,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流感是由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流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主要是针对致病病毒进行抑制以及切断传播途径。我国传统中医对于流感(时行感冒)有着较多的认识和研究,在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时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运用中医药手段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生活预防。中医学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其不仅指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上要对机体整体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兼顾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因此,在冬春季节的流感预防中,就需要对易感人群以及流感患者的生活进行干预,主要包括:慎起居,适寒温。要注意气候、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被,做好防寒保暖;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其免疫力能力,抵抗病毒入侵;做好个人卫生,认真洗手,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勤洗晒衣被,在流感易发时期尽量减少外出;饮食调整,通过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等,也可调配代茶饮服用进行疾病的预防,如春节可服用金桔芦根饮:金银花10g、菊花5g、芦根10g,沸水浸泡;穴位按摩,流感易感人群可每日按摩迎香、风池、风府等穴位,舒展局部筋脉气血,以达到抵抗邪气入侵的效果。

(2)药物预防。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流感的治疗上所使用的药物主要以解表、清热、化痰止咳等为主。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在冬春季节治疗流感的药物中解表药使用最多,其次为清热药、发散风寒药。现代药理学对传统中药的研究表明,清热解毒类的药物多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脏器。

冬春季节,流感易感人群或出现感冒轻症的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服用中药进行预防,如服用贯众汤:贯众10g、紫苏10g、荆芥10g、甘草5g,水煎服;此外贯众、板蓝根、甘草等药物煎服对于流感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在使用中药进行流感防治时,需注意所使用的散寒解表药物多为质轻、上升的药物,不可久煎,服药后可覆衣被促进排汗。如患者服药后感冒症状未见好转则应及时就医治疗。

(3)治疗期间预防。除流感患病前的预防以外,预防流感患者疾病发展以及疾病传播也是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医护人员对于流感患者应做好隔离与防护,尽量减少患者与外界健康人群的接触,减少疾病传播几率,杜绝交叉感染。同时对患者进行对证治疗,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嘱患者适当休息,饮食清淡,对婴幼儿、老年人群以及重症流感人群要加强观察,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或者患者原有慢性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杰. 浅谈冬春季节基層医院门诊流行性感冒的防控[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3):31-32.

[2]李悦, 王秀莲, 张建勋. 基于中医病案数据库流感样病例四季用药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14(3):47-48.

猜你喜欢

流行性流感病毒传染性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Kindness Is Contagious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为何肆虐冬春
新研究有助于开发流感广谱疫苗
为何要如此重视H7N9型禽流感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