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019-10-20李峰刘丽平李刚尹明亮
李峰 刘丽平 李刚 尹明亮
【摘 要】失眠是一种频繁而持续难以入睡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表现为不满意睡眠感,且还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阻碍,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负担都比较沉重。近年来,随着佐匹克隆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西药的问世,尽管能够有效改善抑郁、提高睡眠质量,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于失眠的治疗有几千年的经验,包含多种治疗方法,如口服中药,中药足浴、拔罐、针刺、艾灸、推拿等,且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失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232-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失眠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采用一定药物来积极的治疗失眠是十分必要的[1]。在现代医学中,关于失眠的治疗多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但是这类药物存在一定毒副作用,长期服用极易依赖成瘾,且有可能对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如心脑肾等。失眠在中医上属于“不寐”的范畴,《内经》也称为“不得卧”、“目不瞑”,中医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十分确切的疗效,已经初具理论体系,再加上治疗方式多样化,具有明显的优势。
1. 病因病机
失眠的原因经历代医学家证实与七情内伤有关,主要病位在心,且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病机总属在于阳盛阴衰和阴阳失交。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 ,失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入阴所得。
2. 辩证分型
关于失眠,《中医内科学》主要包括5种证型,具体为肝火扰心型、心脾两虚型、痰热扰心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还有学者针对临床针状,按照病因分为10种证型,如血不上荣型、心肾不交型等;根据临床经验分为3种证型,如痰湿阻滞证、淤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2]。
3. 中医药治疗
3.1单味中药治疗研究
苦参:这是一种豆科类植物,可以“安五脏、定志益精”。经现代研究证实,苦参碱能够抑菌、抗心律失常,且所具有的中枢抑制、安定作用十分明显[3]。
白芍:滋养阴血、退热除烦。现代研究证实,白药总苷能够明显的镇静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会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作用,且有助于腓肠肌痉挛的有效缓解,通过对肌肉的放松来达到安神的效果。
半夏:马明与重用半夏,即使用净蜂蜜炙法半夏,煎半个小时,取300ml汁缓缓咽下。
3.2中药复方治疗
经方治疗:经方组成精简且疗效确切,根据功效特点分为七大类,如泻火清热滋阴清热、温振阳气、补虚、疏肝理气、化痰消积等。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具体组成:酸枣仁30g、炙甘草5g、知母10g、茯苓10g、川芎10g。以水8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而黄连阿胶汤,具体组成:黄连5-2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2枚。以水600ml,煮取汤液200ml,去药渣,化去阿胶,稍冷,入鸡蛋黄,搅和,分2-3次温服。
时方治疗:使用自制的安神镇肝汤治疗,即选用炒酸枣仁45g、柏子仁30g、丹参30g、珍珠母30、茯苓25g、远志15g、磁石30g、炙甘草5g。针对烦躁不安者加用淡豆豉、焦栀;阴虚火旺者加用玄参与生地;胃气不和者加用川椒和紫苏子。上述藥物,每天1剂,用水煎煮,分四次服用,一个疗程共计5天[4]。
3.3针刺疗法
在中医学中针刺疗法作为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利用毫针对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并结合不同手法,实现疏通经络和调和气血的目的。失眠多与阴阳失交、气血失和有关,因此利用针刺疗法能够取得显著效果。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时主要以头部取穴、特定穴,主要是膀胱经取穴;百会穴在主穴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然后是神门、三阴交、安眠、印堂等;配穴中心俞穴的使用频率最高,然后是脾俞、太冲、太溪、丰隆等。经研究发现,相比较于采用舒乐安定和非穴位针刺治疗,飞针配合俞穴埋皮内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十分有效,且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由于导致失眠的病机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上下分阴阳取穴针刺法等治疗,如此能够实现对阴阳的有效调理与交通,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还有一学者在经验的总结中发现 ,心神不宁与心失所养是造成该病的基本病机,为此失眠得以治疗的基本大法就在于安神养心。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心肝阴血亏虚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所在,阴虚内热、热扰神明[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文献逐渐增多,各家一致认为阴阳失交、心神失养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会对肝脏脾胃肾产生一定的累及作用,而病性存在虚实之分,肝火痰瘀积食积为实因,心肝脾肾不足为虚者,比较常见的为阴虚,阳虚虽然比较少见但也存在。各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经验的不断总结,按照辩证论治的原则,在用药方面各有侧重,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方法,如单味中药治疗研究、中药复方治疗、针灸治疗,这些疗法都能够极大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睡眠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尽管如此,临床上关于采用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多数报道仅在于总结以往经验、深入报道药物作用机理的比较少、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为此希望引起临床学者的高度重视,强化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伟彪,王玉春,王雪,郭现辉.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08):1583-1587.
[2]马丹丹,王琳琳.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4):98-100.
[3]曹智怡,杜晓娜,施学丽.中医药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9,21(06):87-89.
[4]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9,40(02):270-272.
[5]霍晓晓,苏志伟,鲍倩,赵亚伟.中医药治疗失眠障碍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5):1696-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