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敦桢与瞻园的不解之缘

2019-10-20戴路

广告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设计

戴路

摘要:南京瞻园久负盛名,但历尽沧桑后已破败不堪。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市委市政府邀请刘敦桢先生主持瞻园修缮工作,慢工细活,起废兴坠,由此先生与瞻园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在先生的规划、设计、指导、监督下,瞻园最终得以“金陵第一园”的盛誉开门迎客,“成为广大人民游览娱乐的胜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

关键词:刘敦桢;瞻园;设计;修缮

一、缘结新中国

瞻园是目前南京市区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之一,在历史上亦久负盛名。但屡经沧桑之后,到新中国建立时,已是满目苍夷,颓败不堪。有鉴于此,南京市委市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邀请刘敦桢先生主持,对瞻园进行了一系列整修与扩建。从此刘敦桢先生与瞻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总结性的实践工程倾注了刘敦桢先生毕生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才华与心得,为当代整修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堪为后世珍贵纪念之经典。

瞻园最早系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一部,嘉靖初年由第七世魏國公徐鹏举开始筑园,因园在府邸之西,故称“西圃”,时人誉为“金陵诸园之冠”。入清,西圃籍没入官,先后改做江南省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衙署。后历经增筑,至乾隆时达到鼎盛,与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和无锡寄畅园并列为江南五大名园。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二次南巡,曾慕名憩跸斯园,并御题“瞻园”匾额以赐。其后,高宗又钦命内务府仿瞻园式样在北京长春园内建“如园”,并御制如园诗,瞻园从此声名远播。嘉庆以降,维护逐渐失当,道光后期瞻园已“渐就荒芜”。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瞻园先后做过东王府、夏官副丞相衙署和幼西王府。1864年7月清军攻陷南京,瞻园遭到很大破坏。自1868年至清末,瞻园复为江宁布政使署,并先后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缮,“纵未能尽复旧观,而胜迹犹赖以存”。辛亥鼎革,瞻园初为江苏省长公署,1933年又充做国民政府内政部和“中统局”本部。抗战时期复被汪伪政权全国水利委员会占据。

新中国成立时,瞻园已沦为残山剩水。1949年4月南京解放,瞻园由南京市军管会接收,先后划归诸多军政部门使用。1958年春,经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入瞻园。当时的南京市委书记彭冲同志指出“眼见昔日名园一片荒芜,深感痛惜。为妥善保护瞻园,筹划起废兴坠,使瞻园成为广大人民游览娱乐的胜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鉴于瞻园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委定下了整修应“不求其速,但求其精”的基本方针。并委托刘敦桢先生主持这项工程。

刘敦桢(1897~1968),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191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录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次年转建筑科。1921年学成归国后,与同道诸贤创设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7年赴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工学院筹设建筑系,并出任院长。1932年举家迁往北平,就任中国营造学社专职研究员及文献部主任,分掌文献、法式二部。1943年再次受聘于中央大学,直至新中国成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为建筑系教授,并出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1968年辞世,终年71岁。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建筑高等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建筑学家。先生毕生辛勤耕耘,对发展和弘扬建筑学术、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治学严谨、学养深厚、工作勤奋;其身体力行、仁爱真诚的学风和高尚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令人感悟至深。

二、起废兴坠

当时的瞻园建筑残毁,山水颓塞,往昔景观已无迹可寻。为了替修整工作提供可靠依据,首先需要对园林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测绘。1958年3月,刘敦桢先生偕同张仲一、朱鸣泉等测绘了瞻园现有平面、剖面图(其范围大致为今瞻园南北假山之间区域),并初步整修了西假山、扇亭、水榭等建筑。

经勘察发现,瞻园为自然式山水园,南北狭长,以石取胜,池水相辅,建筑点缀,主体建筑静妙堂将园林分为南北两部。全园制高点位于西假山扇亭,山水桥景与东侧长廊遥遥相对,构成不对称之均衡,为明代园林布局常见手法。北假山附近的湖石岸、石矶和部分叠石可能为明代遗存,其南侧有两层硕大石矶缓缓伸入池中,形成亲水平台,生动而自然,且与石壁产生强烈对比,此手法在现存江南园林中非常罕见,属上品孤例。但其上三处山洞因年久失修,已有坍塌危险,只得填塞封闭。且山石屡经修葺,仅大致可观,细部已非原貌。

园内有南、北二池。北池有天然泉眼,南池为水出口,二池间有阴沟相通,水面相差80厘米。冬季枯水期,由瀑布水位高低调节,故北池无干涸之虞。南池呈扇形,以虎皮石砌筑驳岸,规整生硬,显系今人所为。其余建筑如静妙堂、长廊等亦大抵为清末民国之物,不是体形过大就是僵直高瘦,均有违传统园林旨趣。南部园区则瓦砾遍地,棚屋乱搭,亟待清理。园林四周更是高大楼宇环立,严重破坏景观视野。

1959年秋,刘敦桢先生主持的中国建筑理论和历史研究室新增了叶菊华、金启英、詹永伟等四名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应届毕业生,他们作为刘敦桢先生的助手,先后投入到瞻园整治修建工作中。当年10月,刘敦桢先生主持完成了《南京瞻园设计专题研究工作大纲》。提出“除充分利用存留至今的明、清山水骨架,并灵活运用我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和手法,对该园进行旨在‘起废兴坠的规划设计”。虽然后来的整修过程并未完全按照此规划实施,但皆系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的妥善处理。

与此同时,南京市委市政府也安排经费,筹措物资,先后拨款11万余元,购得山石百余吨,大树数十株,准备自1960年起实施刘敦桢先生所拟之规划,是为瞻园整修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大致内容有:于东南角新设入口,门内按江南园林风格建小院三重;改造静妙堂建筑,优化建筑比例;将东侧走廊(今瞻园西长廊)改直为曲,并在中段以东浚修一水院,北面与展厅相通;

贯通全园水面,将原有连接南北两池的阴沟开辟整修为西涧,并把南池改为自然式水池;在南池以南新筑假山(今瞻园南假山),并对北假山进行修葺。刘敦桢先生在进行瞻园整修设计时,基本是以先整体,后单个,再细节深化的过程实施。

1964年底,中国建筑理论和历史研究室因故撤销,相关人员陆续调离。1965年3月,南京市政府再次从园林建设经费中划拨9万元,用于瞻园整修一期未尽工程,并继续委托刘敦桢先生主持工作。当年4月底,刘敦桢先生偕叶菊华赴瞻园向彭冲书记汇报工作进展,彭书记对一期工程效果给予高度肯定。刘敦桢先生在介绍叶菊华时说:“她是我的学生,跟随我已5年多了,能独立设计花园了。”这也为后来瞻园二、三期整修工作指明了合适的总设计师人选。鉴于当时刘敦桢先生年事已高,彭书记提出希望先生能尽快完成瞻园二期整修工程的图纸,“留下他的作品,作为设计储备,以便今后条件具备时付诸实施。”

三、传世佳作

如果说瞻园整修工程,堪称新中国建立后对古典园林整修的一部典范作品,那堆叠南假山则可算是这部作品里最精彩的章节。

瞻园南池至园墙原有大约10米的距离,为平衡南北两景区的体量,并遮挡园外高层楼宇,刘敦桢先生设计在此新叠假山一座,是为瞻园南假山。

在设计构思时,刘敦桢先生反复参酌了宋元绘画的意蕴,最终将宋代马远峭削挺拔、元代黄公望圆润敦厚的画风成功融汇到南假山的设计中。其设想是山体大抵宽10米高7米,北面朝向静妙堂一侧为立于南池中的一堵绝壁,为减少压迫感,在绝壁居中处做成溶洞状,并悬挂石钟乳,同时用汀步和石径将南池水面划分为大小两块,形成溪谷景观,力求营造深邃莫测之感。在南面朝向园墙一侧则在保持山石嶙峋的基础上,尽量覆盖土壤,以供栽种植物,培育山林氛围。

1961年,由承担瞻园绿化施工的南京市园林管理处推荐该局工程队的王奇峰师傅承担南假山的具體施工作业。工作的第一步,即是制作模型。这不仅需要设计师和施工员的充分交流,也需要恰当的建模材料。适逢天时,玄武湖正在清淤疏浚,从湖底捞出不少与湖石类似的黄泥色小石头,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假山模型。这是一次重要的彩排,有了建模,施工者才能直观地了解南假山的设计要素,并能较为精准地把握相关尺寸和形态。设计者亦可通过模型,适时调整方案,确保落实。正如刘敦桢先生反复向助手们强调的:“假山既是艺术品,也可说是雕塑品,要画设计图,还要做模型。”

在正式堆砌过程中,刘敦桢先生更是不顾年逾花甲,经常亲临工地指导,与施工人员共同选择石料,讨论石料的纹理及大小形状,拼接处力求自然舒展,还特别关注石料堆砌的朝向,常常将石料吊起旋转观察,择其最优观赏面呈现给游客。有时,因为怕施工人员听不清,刘敦桢先生就在助手搀扶下亲自登上摇晃不定7米多高的脚手架,直接向王奇峰师傅交代该如何作业,其敬业精神至今述及仍使人肃然起敬。而王奇峰师傅则每每皆能心领神会,精益求精。可以说瞻园南假山的一丘一壑、一石一木,无不倾注着刘敦桢先生的心血与情怀,确系传世佳作。如今瞻园南假山已经历了五十多个春秋,越发显露出其挺拔圆润、自然古朴的意蕴,无论是游客还是专业人员,都无不为其巧夺天工的叠石手法而感叹不已。

四、功业长存

1968年先生辞世,但与瞻园结下的这份情缘并未消逝。1983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再度到瞻园视察,当场指示一定要建好瞻园。1985年,瞻园东扩工程(二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以20世纪60年代刘敦桢主持设计的图纸为蓝本,叶菊华总工程师任设计和监造。

刘敦桢先生在二期设计中曾指出:“二期方案在实施上的困难更大,因该地形地貌已完全改变,且无任何文史及实物线索可循,因此只能选择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若干手法,结合当前社会对园林建设的新要求,在创造社会主义新园林和实现‘古为今用方面努力进行一些探索,并希望通过实践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为此,先生提出二期规划原则为:“一是尽可能减少建筑在园林中所占的面积;二是最大限度扩展游人的户外活动空间;三是为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参观游览,将各观赏点联以走廊或其他建筑。”

此次扩建历时两年,使园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修建楼台13间,建筑面积达2882平方米。瞻园古十八景得以恢复十之七八,重现昔日风采。1987年12月22日,工程竣工,叶菊华将刘敦桢的夫人、儿子接至扩建后的瞻园。看到当年先生倾心营建的南假山依旧雄峙,20多年前的设计蓝图成为现实,家人百感交集又深感欣慰。

2006年6月,瞻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2009年,在南京市政府领导推动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又开展了部分恢复瞻园历史风貌工程。

经过三次整修的瞻园,堂宇阔深、园沼秀异、山瘦水幽、湖石奇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和建筑特色的历史原貌,又汲取了我国造园艺术中南秀北雄之精华,兼容并蓄,宛若天成,定义了南京园林的文化特色,无愧于“金陵第一园”的盛誉。

瞻园规划是刘敦桢先生的“竭思极虑之作”,先生在此期间“鸠工庀材,经营筹划,举凡兴建改作,悉依传统旧法”,在继承中国传统叠山技艺的同时又发挥了许多前人宝贵的经验。这一工程既述说了刘敦桢与瞻园的不解之缘,又追溯了刘敦桢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踱步于此,抚今追昔,令人神往。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刘敦桢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叶菊华:《刘敦桢·瞻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蕾、袁蓉、曹志君:《南京瞻园史话》,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