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途径研究

2019-10-20贾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博物馆

贾敏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文化在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人文湾区意义重大。博物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记录者,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所以我们应该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融合与利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助力人文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文章以珠江三角地区博物馆为例,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在建设湾区中的社会影响,然后概述建设人文湾区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探讨博物馆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途径研究,期待博物馆能更好地为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人文湾区建设;珠三角地区博物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并且将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作为人文湾区的建设重要目标。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是地区文化发展的名片,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着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人文湾区内的公立博物馆已经有300多家,有文化、艺术、历史、科学等类型,资源极其丰富。如何通过当地的博物馆资源助力人文湾区建设、激发湾区的发展潜力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因此,如何利用博物馆助力人文湾建设就成了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珠三角地区博物馆为例对此展开详细讨论。

1 博物馆在建设湾区中的社会影响

1.1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概况及文化经济上的社会影响

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湾区,也是一个文化湾区,城市群图如图1所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不仅在地理上相邻,在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上也同气连枝、一脉相承,文化是湾区内实现联通、融通的根基所在。而博物馆作为文化承载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在文化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必定会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1.1 博物馆是人文湾区文化发展的名片

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岭南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岭南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物财富与精神文明之根本体现。人文湾区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人文因素的注入。作为大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在展示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积极的影响。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展示的潮州木雕、端砚文化,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展示的孙中山“三民”主义,佛山市岭南酒文化馆和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岭南地方特色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博物馆是公众了解历史文明、科学技术、文化传统等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提升素养。博物馆借助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形式,增添了湾区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气韵。珠三角地区博物馆肩负着弘扬湾区人文精神的使命。从人文湾区建设的角度,珠三角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是提升湾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湾区文化发展的名片。

1.1.2 博物馆是人文湾区文旅发展的动力

随着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的合并,文旅融合为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人文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实现区域间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通过举办展览、开办讲座、活动宣传等特有的方式传播文化、科学、历史等知识,是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场所。粤港澳地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珠三角地区博物馆与港澳地区博物馆积极推行“湾区博物馆一卡通”,加强馆际合作,进一步推进湾区文化交互融通,共同促进湾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1.1.3 博物馆是人文湾区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不仅包含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发展、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整合,还包含适应全球化趋势进行积极吸收、选择与发展的能力。珠三角地区作为祖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随着人文湾区的发展,与香港、澳门的互联互通将更加密切,多元文化和谐相融更彰显出珠三角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提高文化自信是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是中华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开展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增强民众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最为直接的场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定会促进湾区文化形象的塑造,为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自信源泉。

1.1.4 博物馆是人文湾区文化创新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还是城市文化的创新者,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创新展览形式,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树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更好地发挥、传承城市文明的职能。作为湾区文化的引领者,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尝试多种形式创新,从宣传、布展到管理、合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湾区文化创新增添了活力。例如,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2018年推出征集馆标的活动,征集内容包含博物馆馆标设计和LOGO衍生应用设计(如信封、书签、礼品袋、门票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粤剧文化推广出去、传承下去,树立博物馆良好的对外形象,将博物馆品牌建设进行下去。佛山祖庙博物馆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资源融合在一起,设计出特色鲜明的文创IP形象和产品,并且授权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等大湾区内企业进行投产,推动湾区文创产业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博物馆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进行多方合作与交流,给人文湾区的发展带去了新思想、新气象。

1.2 全球其他三大湾区的博物馆在建设湾区中的社会影响——以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的世界三大湾区

以紐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的世界三大湾区具有文化多元、艺术丰富的特征,区内各处拥有不同的文化气息与风格,类型多样的博物馆也为湾区文化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1.2.1 博物馆是湾区艺术衍生品发展的摇篮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大湾区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使文化创新与文创经济共同发展。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进行衍生品的创新与研发,制作与藏品相关的明信片、纪念片,甚至还包含高端的复制品,一共设计出了2万多种衍生品,在纽约就开了8家艺术商店,2018年总的销售额有4亿~5亿美金,占到年收入的八成。

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也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其纪念品商店中,以藏品陶俑为主题设计出的产品目前人气极高,如极具创意的陶俑袜就已售出1万多双,物美价廉,成为史无前例的爆款。

1.2.2 博物馆是湾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大湾区都是秉承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在经济上注重国际合作,在文化上具有国际眼光,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同样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例,如今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再把目光停留在时尚活动现场,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在抖音与TikTok开设官方账号,入驻天猫,扩大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更是亚洲与美国以及不同亚洲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桥梁,是外国游客参观旧金山市必到之处。

1.2.3 博物馆是湾区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虽然湾区内有历史、科技、艺术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但是比较著名的还是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城中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著名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是湾区乃至世界现代艺术风向的代表。旧金山作为美国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除了具有丰富的现代艺术藏品,其外观上也与市政中心的市政厅、州最高法院、歌剧院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群,体现着旧金山的繁华和信心。东京的国立博物馆、江户东京博物馆、东京大学总合研究博物馆、吉卜力博物馆、浮世绘太田纪念博物馆等,都各具特色,增添了湾区浓厚的艺术气息,博物馆与其联合起来,更是相得益彰。

1.3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与世界三大湾区博物馆的比较异同或借鉴意义

目前,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服务业非常发达,创新力度强大,而且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的地位凸显。人文湾区在建设过程中应对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合理的借鉴。

1.3.1 民间博物馆的建立

美国博物馆在数量上是位居世界第一的,民间博物馆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是身为收藏爱好者或者是艺术爱好者都有可能创立一间私人博物馆,展示自己的收藏或者是作品。同样,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也不乏私人博物馆,不仅分布在城市中,甚至遍布乡村,给地域文化营造了自由发展的良好氛围。然而,中国的博物馆以公立为主,民间博物馆数量占比近年有所扩大,但发挥的社会影响还有待提高,不利于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近年也十分重视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如佛山市南海区2019年3月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就扶持范围、扶持条件、扶持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珠三角博物馆应当思考民间博物博的发展,利用成熟的经营理念去帮助民间收藏家、乡村地区创办民间博物馆,完善以公有博物馆为主、民间博物馆为辅的博物馆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博物馆文化资源,还能更好地扩大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1.3.2 人才储备雄厚

三大湾区是一个教育和科研机构高度密集的地区,人才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例如,东京一个市就集聚了全日本120所大学的1/5以上和大学教员的30%,集聚了近500所民间研究机构的1/4和600多家TOP技术型公司的一半。旧金山湾区则聚集了一批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及研究性机构,其中有4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5个国家级实验室。仅纽约市有大学及学院60余所,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均为著名大学。所以说世界三大湾区拥有雄厚的人才储备,也给博物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样,粤港澳三地拥有我国乃至是世界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共有28所高校入盟。大湾区之外的高校也一直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发展中,如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设立分校,清华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因此,珠三角地区博物馆要依托高校,进行文化的交流合作,用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借助高校人才提升博物馆的发展水平。

1.3.3 创新发展体系的建立

同世界三大湾区一样,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区,但是却包含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中国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建立就是中国当下对外开放格局调整的典型代表,它在诞生之日就赋予了时代的使命,要在“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下推动港澳行政特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融合与发展。珠江三角洲博物馆在助力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化的交融,还要考虑制度的差异,根据澳门、香港地区人文环境的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新发展。而香港和澳门还可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中间人的作用,给内地博物馆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促进内地博物馆的创新发展。

2 建设人文湾区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人文湾区的建设不仅要实现湾区内文化的相互交融,还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粤港澳大湾区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起到文化交流平台与文化辐射的作用,这对珠三角地区博物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可以与澳门、香港地区博物馆实现一体化发展,共享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还可以加强地区间文化机构的合作交流,让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进行资源共享。然而,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法律制度,文化资源的互通共享还有待提高。并且,大湾区内部各地区博物馆的差距依然比较大,资源分布还存在不均衡情况。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給人文湾区带来了国外的文化与文明,可以使博物馆吸收多样的文化元素,使自身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2.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共建人文湾区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19年5月,广东省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1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26家,非国有博物馆87家。2018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次共计711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4.3%。在湾区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会越来越多。通过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使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体现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3 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优化与创新

随着人文湾区建设的深入,必然会对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新的要求。珠三角地区的博物馆要改变自身的服务定位,要具有世界眼光。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水平,定期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强服务的专业度。其次,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增强博物馆的科技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强观众的体验度。最后,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举办更多丰富的文化活动,还要肩负起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命,要重视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休闲旅游等。

2.4 博物馆间的共享合作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孙少文曾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加快人文湾区的建设。第一,资讯资源平台化,整合湾区内博物馆的网络资讯资源,进行湾区数字平台的构建,促进湾区内博物馆的资讯共通、资源共用、内容互动。第二,门票一卡化,港澳及珠三角九市应积极落实“湾区博物馆一卡通”的便民措施,促进湾区内博物馆、艺术馆的集群式发展。第三,重点博物馆地标化,除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湾区应积极发展主题博物馆,将之打造为当地文化地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第四,馆际合作策展恒常化,设立合作策展双年专案,每两年举办一次湾区馆际合作策展专案,促进珠三角九市与港澳的馆际合作,加快人文湾区的一体化建设。

3 博物馆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途径研究

3.1 强化博物馆的创新力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博物馆数量超过5000家,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资源稀少的窘境,博物馆由过去的精英文化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博物馆在解决数量匮乏后,亟待创新提质,适应新时代文化大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博物馆文化的向往、追求与需要。珠三角地区博物馆也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得以发展。我国博物馆在创新之路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借鉴。

博物馆创新不是盲目地创新。首先,要依靠自己的特色取胜,要开动脑筋,在办馆及展出特点上做足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不仅让观众有看头、看得懂,还要有兴趣看,有回头客。快闪式和沉浸式体验博物馆是现在当下比较火热的博物馆类型。例如,美国的一座冰淇淋博物馆曾在纽约创下5天内门票一抢而空、20万人进入等待名单的纪录。策展人很好地掌握了现代人爱拍照打卡上传到各大社群网络的特性,以及大部分民众对甜点与冰淇淋的喜爱,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此外,还有鸡蛋屋博物馆、时光博物馆、梦幻机器博物馆、自拍博物馆等,都是以创建各种“梦境”,让人暂时脱离现实的情境。以社交媒体为媒介,吸引年轻一代的游客。

其次,要依托博物馆平台宣传历史文化。以肇庆市博物馆为例,必须在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中发挥好自身职能和作用。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肇庆曾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历史源头和粤语的发祥地。公元1118年,宋徽宗赐名肇庆府。两广总督府驻肇182年,肇庆有周长为2.8千米的全国罕见保存完好的古城墙。除此之外,禅宗六祖惠能、宋代名臣包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在肇庆6年创造五个“第一”、叶挺独立团在肇庆建团、革命正规军队的第一个党支部在肇庆成立、元代德庆学宫大成殿的“四柱不顶”、宋代梅庵大雄宝殿、端砚文化等,这些都是肇庆的文化宝藏,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依托博物馆平台展示、反映肇庆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民俗风貌,不仅可以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面貌,还可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助力建设地方人文湾区。

最后,要大力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博物馆超水平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数字化。2018年国博物馆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观众、新方法”正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要求的体现。我国博物馆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推动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库房设施研发、智慧博物馆试点等都是近年来博物馆积极推动的新技术运用项目。珠三角地区博物馆要服务于人文湾区建设,需要致力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等。珠三角地区互联网的发展,给湾区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进程提供了大好的机会。不光在藏品的展陈设计上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全新的视觉体验,增强与文物的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文湾区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建立综合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平台,使湾区人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湾区内所有博物馆的信息。最近肇庆推出的“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文物和档案故事视频作品入住活动,就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展示藏品的一种形式,使观众在线上通过视频如亲临现场,直观地感受文物散发的文化魅力。

3.2 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凝聚力的增强,是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的象征,也是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标志。珠江三角洲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有4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广州、肇庆、佛山和惠州),8个历史文化名镇,13个历史文化名村,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56处县级文物保护位以及120多万件馆藏文物。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应重点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进行优秀文化的重点传承与推广。如广州的越剧文化、佛山的陶瓷文化、肇庆的广府文化和端砚文化、惠州的客家文化、江门的华侨文化等,都具有地方独特的风格,博物馆应当为它们提供宣传、推广的平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另外,珠三角地区还有许多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叶挺、惠能等,博物馆应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历史人物的學说,结合虎门销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广州起义、《六祖坛经》等相关历史事件及史料,专门建立主题鲜明的历史博物馆,让历史更加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精神长远留存。

3.3 保持文化对外开放合作的姿态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将全面迎来机遇期、窗口期和黄金期。大湾区将会迎来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吸收全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大湾区不仅有信心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还有信心向着世界最大的湾区文化艺术综合体迈进。博物馆要保持开放性与合作性,在藏品利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第一,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每月,大湾区都会组织青年文化交流活动,香港的港大同学会书院广州历史文物学习团成员聚集在广州,倾听南越王宫博物馆考古专家讲述陶片分类方法,享受亲自体验陶片分类的过程。第二,鼓励博物馆与各类粤剧演出团体、研究机构、高校等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助力粤港澳粤剧的发展,对湾区文化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将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到底,使粤剧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第三,博物馆联合举办大型文化盛宴。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在珠海举行,粤港澳三地40余家博物馆以及20余家文博公司参加,展示、交流文博精粹。第四,进行藏品的深入挖掘。2018年,深圳设计周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设计活动,主要将出自大湾区11个城市设计师之手的作品展示出来。博物馆可以利用丰富的藏品资源,彼此吸收优秀的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设计,拉近博物馆间的距离。第五,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合作框架。博物馆要在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不能单打独斗,应该联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不断加强各地博物馆对话,在人才、藏品、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研学旅游、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強合作,共享先进经验,形成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博物馆为核心、为龙头,带动湾区其他城市博物馆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博物馆合作新模式,以体现博物馆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职责担当。

3.4 坚持展示岭南人文精神

岭南文化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文湾建设的大好契机下,珠三角地区博物馆要借助自己的平台,将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具有的岭南文化的魅力彰显出来。博物馆要制订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展规划、发展体系,循序渐进地树立岭南人文精神。博物馆可以先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举办小而精的文体活动,如岭南书画展、舞狮活动、越剧表演等,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岭南文化,然后穿插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以一年一度的三水芦苞胥江祖庙北帝诞庙会为代表,让众多游客感受到岭南民俗文化的魅力。各地区博物馆应当予以学习,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有与众不同的图腾文化,瑶畲民族、壮族有传统的犬图腾崇拜,黎族蛇图腾崇拜,岭南园林更趋向于龙崇拜,传统的客家围屋里面也存留诸多图腾的印记,如“丁、财、贵”文化图腾、八卦(太极)图腾等。博物馆可以对这些图腾进行深入的研究,搜集各地区的图腾,开设专门的展厅供游客欣赏,彰显岭南文化的个性。

4 结语

人文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博物馆坚持共同的文化记忆、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及价值观体系,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形成一个既具有相似文化特质又实现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湾区。珠三角地区博物馆要在建设人文湾的背景下,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图谋发展,要致力于建立大湾区博物馆群,在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注重文化产业创新与开放合作,以推动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产业发展。借鉴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中西文化互鉴,最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向世界展示岭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缩小与世界三大湾区的差距,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可以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新型人文湾区,最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进中华文明进程增添更加丰富、更加绚丽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丘树宏.人文湾区建设浅说——孙中山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9-03-14(015).

[2]金凯.建设“人文湾区”展现“文化自信”[N].深圳特区报,2019-04-09(B06).

[3]丘树宏.以孙中山文化为重要载体共建人文湾区[N].团结报,2019-03-21(007).

[4]杨俊.让博物馆助力城市文化发展[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2(2):15-21.

[5]杨企远,庄芸.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2013:5.

[6]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专辑[J].博物院,2018(1):5-7.

[7]张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时代金融,2018(17):96+103.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