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年话猪岩画

2019-10-20张雅馨申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关键词:岩画野猪动物

张雅馨 申琳

摘 要:岩画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岩画。岩画分布甚广,东起大海之滨,西至昆仑山口,北始大兴安岭,南抵左江沿岸。在众多的岩画题材中,以动物为主的岩画占大多数,通过这些与猪有关的岩画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代,猪已经参与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关键词:岩画;猪;绘画风格

岩画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载体,先民们通过在岩石上刻画和涂绘各种图案,描绘和记录他们的生活,以及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岩画中所记录下来的各种图像构成了原始人类最初的生活“文献”。岩画记录了先民们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种真实情况,还记录着当时人类以美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中国岩画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史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许多关于岩画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并且记录岩画最早的国家。自古以来对岩画的称呼种类众多,有石刻、刻石、书石山、摩崖石刻、崖画、崖壁书、岩画、岩刻、岩雕等。我国岩画发现地东起大海之滨,西至昆仑山口,北始大兴安岭,南抵左江沿岸,包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20多个省区。我国岩画由三个系统组成,分别为北方系、西南系、东南系。不同系统的岩画从内容到绘画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北方系岩画主要分布地区为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其内容主要以动物为主,风格写实。西南系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主。东南沿海系岩画分布在江苏、安徽、福建、广东等地区,大多与古代先民出海活动有关,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

在众多的岩画题材中,以动物为主的岩画占大多数,其次有人物、人面像、车辆、工具与武器、建筑物、植物、天体、手印和脚印、动物蹄印、文字题刻和一些抽象的符号图像。在自然界,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动物是岩画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已发现的岩画中,动物形象占据非常大的比列,比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和阴山的岩画中,动物题材占据全部岩画题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甘肃祁连山和黑山、青海湖附近的哈龙沟,新疆天山南北,宁夏贺兰山诸山口等地,已发现的岩画也以描绘动物为主。大量的动物形象中又包括北山羊、岩羊、羚羊、盘羊、藏羚、绵羊、黄羊、梅花鹿、狼、野牛、家牛、牦牛、野马、家马、驴、驼、蛇、家犬、家猪、野猪、兔、狐、狼、虎、豹、黑熊等几十种。但其中关于羊的岩画比重较大,而关于猪的岩画并不多见。但通过这些与猪有关的岩画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当时猪已经参与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猪,又称“豕”,是脊椎哺乳动物,杂食,也是常见家畜之一。豬又分为野猪和家猪。野猪的身形健壮,头颈部十分强大,嘴巴长而有力,身体前部粗壮而后部纤细,整体线条相当健美,反应也非常敏捷。被视为神圣之兽,生性猛悍,善于搏击,有万夫莫敌之勇。故其有镇宅辟邪之功,是勇敢、吉祥的象征,预示着丰润、圆满。所以在白岔河我们可以看到以野猪为图腾的岩画。而家猪经过人类长期的拘禁和喂食,生理特征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头部和嘴巴因为不需要自行捕食而大大缩短,犬齿退化,身形也变得十分臃肿,体态笨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开始将猪作为家畜来饲养。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是对猪驯化的雏形。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证明猪已成为人类饲养的对象。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不仅为了食用,同时也开始用作积肥,陶猪、陶猪圈十分常见,在华北地区,这种猪圈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非常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式青瓷猪圈、喂食槽,也是当时人们富足生活的写照。隋唐宋元时期,猪文物集中在陶、瓷俑之间,形象也是体态肥硕,憨态可掬。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猪的评价和印象,野猪刚烈、勇猛。家猪体态浑圆,令人宠爱,它是诚实质朴、安然居福、肥家添财的吉祥象征。家猪的饲养为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富足、生活上的丰盈,被誉为百姓家的“摇钱树”“聚宝盆”,是福禄、富贵的象征。而在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中,猪是难养的动物,所以在游牧民族地区岩画中有关猪的岩画并不多见。现将几幅和猪有关的岩画介绍如下:

十二生肖岩画(图1)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百灵庙东北夏勒口被发现,年代为战国至汉代,高20厘米,宽33厘米。

这幅十二生肖岩画凿刻在一块不大的岩石上,由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依次排成一个椭圆形。其中左上角低腰拱背,脸部拉长,尾巴粗壮的为猪。整个岩画刻画的这12种动物图形比较清晰,动物形象的描绘和制作比较粗糙。古时的数术家以12中动物来配12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对于十二生肖的早期图像资料,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12种动物多与农牧、狩猎生活息息相关,如马、牛、羊、鸡、犬、猪为家中豢养的六畜。内蒙古草原的12生肖岩画,揭示了远古时代内蒙古高原上流行过的始图腾崇拜,并且这种崇拜反映到北方游牧人的古代历法中,一直延续至今。

野猪岩画(图2) 发现地为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春秋战国时期岩画,宽40厘米,高26厘米。

该岩画内容为一只公猪,颈部粗壮、隆起,有鬃,尾巴较长,腿细而长,身体前部粗壮而后部纤细,整体线条相当健美,凿刻制作。画面制作认真,凿刻点小而密,凿刻均匀,画面以外凿点很少,表现出作者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

放牧和野猪岩画(图3) 发现地为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尔罕苏木毕其格淖西北山梁,春秋战国时期岩画,宽78厘米,高35厘米。

该岩画画面的右下角有一只野猪,体态圆润,憨态可掬。左上为人物和马匹。在内蒙古地区的大量岩画中,可以看到大批的人与马岩画,马为牧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体岩画为凿刻制作,工整准确,朴实无华,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

牛、鸟、猪岩画(图4) 在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被发现,辽金时代岩画。该岩画下方为一头牛,其左上方有一鸟一猪。猪的体态丰满,宽鼻阔嘴。岩画作者以线条勾勒出所描绘动物的形象,设计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整体画面干净整洁,体现了岩画作者作画的认真。

野猪岩画(图5) 发现地为宁夏中卫市红泉乡石山峪岘子村东,汉至西夏时期岩画。该岩画刻在岩石正面的醒目位置,内容为两只大野猪带着小野猪在行走,形态优美,悠然自得,栩栩如生,可爱动人。该岩画为凿刻制作,凿刻痕迹清晰,整体画面工整准确,朴实无华,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

野猪岩画(图6) 发现地为甘肃嘉峪关市黑山四道鼓形沟,黑山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北十五公里,古称“洞庭山”,屹立于河西走廊北侧,属马鬃山支脉,山上岩石呈黑色。该岩画以凿刻的方法将内容刻在黑色的岩石上,画面内容为两只野猪朝同一方向狂奔,后方一骑者紧追不舍。野猪尾巴翘起,鬃毛竖立,身形健硕。岩画内容反映出当时该地区品种繁多的野生动物群体,属游民民族的狩猎群体。岩画绘制手法粗糙,技法简单,但画面古朴,形象生动,粗狂有力。

通过这几幅和猪有关的岩画我们不难看出,在众多的动物岩画中,与猪有关的岩画数量并不多,但是这些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猪已经出现在古先民的生活中,或为猎物或为家禽。以上的6幅岩画均来自北方,属于北系岩画,通过这几幅岩画的内容和绘制手法,我们能够看出北系岩画的绘制特点。北系岩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千里,气势辉宏。绘制手法以刻制为主,刻制又包括敲凿、磨刻和划刻三种,其中以敲凿为多,磨刻和划刻相对较少。敲凿又细分为间接敲凿法、轮廓法和纯粹用线条表示对象这三种绘制方法。磨刻法则是用石器反复在岩石上研磨制作,直至图案形成。这种岩画的制作方法年代较早,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划刻法则是使用硬度强的尖锐金属工具划刻石面制作岩画,这类岩画时代多在金元、明清时期。

从岩画的绘画风格来看,以写实为主。先民因为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培养了他们对周围事物锐敏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反映在艺术上,就表现为写实的创作手法。古今中外的艺术,不管形式如何千变万化,最基本的内容还是以写实为主。艺术家通过运用寓意象征等多种多样的手法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其中夸张的表现手法最为常见。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下,很难刻画细部,所以抓住基本形态,突出重要特征,便形成了岩画夸张的特点。如本文中几幅描绘野猪的岩画,就强调其鬃毛戟列,嘴巴拉长,颈部粗壮,体态健美。

每一幅岩画的创作都展现着先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表达。通过对岩画内容题材、绘制手法及绘画风格的分析,帮助我们判断岩画的绘制年代,了解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社会活动、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

岩画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跨越时空达数万年之久,經历了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包含了人类发展的生活变迁,记录了战争、和平、科技、文化艺术等,包罗万象,五光十色。我们通过它去感受距今时光久远的文明,猜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差异。我们走进它,了解它,更要呵护它,尊重它,让这宝贵的遗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岩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岩画全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文物考古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海斌.包头岩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岩画野猪动物
萌萌的小野猪
观岩画
岩画诗
智慧的野猪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阴山岩画